- 01.快速进工作状态
- 02.做职场时间管理
- 03.争更多职场资源
- 04.定期总结和反馈
- 05.给自己安排事情
- 06.来看一个小故事
- 07.最后总结下笔记
- 作为一个职场人,最大困扰可能就是不知道怎么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久了,没人安排工作了,久而久之,常常容易陷入一种“我怎么成了打杂”,“找不到事做”的怪圈。
- 比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大脑中不断强化“我要工作”的信号。一旦你拥有了这个认知,你就很清楚自己每天该干嘛,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事,在这里给你细化成工作日某一天的具体流程。
- 早上刚刚来到公司,是不是还没有走到工位附近就没有工作状态了?那我建议你来个最好是开工仪式,比如说收拾下桌面+清洗下茶杯+喝杯水,然后开工。
- 对于我自己,一般都是提前30分钟到公司,形成了习惯。
- 你可以在开展具体工作之前,写一个每日清单,把今天需要做的事情按轻重缓急逐一列举:
- 1)把今天打算做的事情写到纸上或者wiki清单;
- 2)标记出最重要的3件事;
- 3)预估下可能发生的调整;
- 4)每天尽量留20分钟回顾一下工作;
- 看看自己的日程表,是不是有一些会议要占用时间?今天要沟通的事情比较多?或者今天有事要外出?如果这样的话,就尽量少安排计划,避免事情做不完而产生的挫败。
- 工作那么忙,每天处理的事情那么多,怎么安排时间,让自己高效工作的?很多人都会说,他们会通过做工作记录或者写工作日记的方式来管理时间。
- 写日记这个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就是用了心理学上的正向激励的做法,通过每天的自我认可,让自己看问题、做事情更加正面。
- 早上写小计划
- 今天让我感激的三件事情(感恩 => 柔软,平和):
- 今天让我变得更好的三件事情(todo list top 3 => 目标,聚焦):
- 今天我认可自己的一句话(自我激励):
- 晚上要去回顾
- 今天发生的三件很棒的事情(今日总结):
- 可以让今天更好的一件事(反思精进):
- 早上写完之后,晚上还可以去检查它完成得如何,这其实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强烈建议每天花个三五分钟试一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条理,更加结构化。
- 在职场上你会遇到一些“需要你花费最多时间”去解决的问题,而这个时候很多人常常觉得“要事第一”,一定要先搞完最难的那一个,可想而知最难的永远是最难搞定的。
- 因为最重要的事通常都是最困难、最困惑的,你想搞定它,又不知道怎么下手,就无法进入工作状态了,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工作效率了。所以建议学会拆解动作……
- 你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这件事情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比如说做今天上午12点之前你需要完成地图开发技术方案,那么完成这个方案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 第一步:思考如何构建框架,再下一步?第二步:找各部门收集整理项目具体进展信息,再下一步?第三步:找个合适模板开始整理,再下一步?第四步:罗列开发要点,技术难点,实现框架,然后开始写。
- 你看,这样一来就把做项目开发这个事拆解成了若干个步骤,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烦的是又抓不到重点,还浪费时间。
-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职场上的事靠脑子是记不住的,所以我的建议是手边常备笔记本,针对一些突发或计划外、又不得不承接下来的事情,写在笔记本上,一方面是不要忘记了,另一方面是别让这种打扰影响你的工作状态。
- 做笔记这个习惯,我到现在一直在坚持,结合上文中的“拟好每日清单”,你会发现坚持的时间越久,接下来工作思路越加清晰且有条理。一般来说,做事的思维不好短时间改变,但可以慢慢改变习惯,然后影响思维。
-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慢慢进入工作状态之后,你会发现你遇到了第二个难题,也就是:
- 手上的事情越来越多,每天要和不同部门的人对接工作,或者部门有童鞋技术方案评审,每次工作推进都花费大量时间,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频频顿生一种无力感。
- 是的,这也是我想说的,怎么才能做好职场上的时间管理?这里提供几个小方法:
- 相信大家都对这个“时间颗粒度”已经不陌生了:时间颗粒度指,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是说一个人把时间切成颗粒的意思,代表着一个人的职业化。
-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你我都是一样的24小时,但最终有人保证保量不拖延的完成,也有人时间花了却一事无成。
- 如何高效利用每一分钟,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块我自己本身也没做好,道理简单但做到挺难。
- 在上文中就提到尽量去每天写一个每日清单,这能帮助你更好的养成每天开列工作计划、每晚写工作日报的习惯,不会占用很长时间,刚好可以用早到公司那30分钟写好。
-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给领导看,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和时间掌控力。要记着,努力提升自己,这个短期不好看效果,长期积累。
- 一个进阶的工作习惯是每一个月自己拿出两个小时,拉一遍重要事项清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计划和清单一定要用能勾选的模式,每完成一项就打勾,这是你能给自己创造的一个“最小化正反馈”。
- 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在某一个项目项目上花费大量时间,结果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时候,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花了时间就一定能得到正向反馈。
- 这个时候,建议是:把严重消耗时间的低产出项目从计划表里删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堵住时间的缺口。
- 职场到最后总是要找人合作的,不管是别人找你,还是你找别人。当你找到一个可以授权和协作的对象,积极“传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就像一场篮球,你1个人打5个和5个人对打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 而职场的特点恰恰又是需要团队作战,开展工作时就像球场上的中场发动机,不仅自己善于带球突破,还要眼观六路随时准备传球,及时请别人帮忙,让自己聚焦于主线任务,在这块还需要多向同事请教。
- 最后,还有个事也想提一句,以自己为例:发现自己在状态差的时候,工作和学习质量和效果也是最差的。
- 而如果是早上或上午,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完成各种事情,但到了下午或者晚上,整个人时常会出现懈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甚至一个晚上都看不完一篇1000字的文章。
- 所以,我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在状态最差的时候浪费最宝贵的时间。
- 当你一步步走向职场更深处的时候,你就会慢慢发现比工作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更多的人来帮你工作,或者说,你需要和更多的人一起去完成工作,这个能力在之前就特别欠缺。
- 而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别人也是这个状态,而本身固有的资源只有这么多,于是问题就爆发了:在一个存量的世界里,如何在变量的过程中,去尽可能的实现资源最大化?
- 能拿到更多资源的人,不是因为在抢资源的时候有办法,而是因为日常工作中就表现出来的靠谱,让大家对他有信任,这个也是杰哥跟我常说的一句话,做事情交付质量高,可以提高信任度。
- 有句话说的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同样的,在职场,信誉比加薪更重要。
- 可以说,重视积累自己的工作信用远比一次加薪更重要,因为工作信用本身就是一笔巨富。
- 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有意识地提高工作曝光度。主动与上下游的同事、分管的领导聊聊工作进展,让大家知道你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阶段性成果。
- 千万不要只顾埋头拉车,不与别人交流。只有你被看见的,你的努力才能被看见。最后要强调,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产出,还要思考如何提高产出,因为有的时候在业务开发工作量少的情况下,如何贡献力量?
- 谁都有不想工作的时候,特别是你不想接的项目和案子,但是这个东西既然以及派给你了,建议就别用“尽量搞定”这种思维去敷衍。
-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凡事要是到了尽量和敷衍的时候,可想而已未来的路恐怕很难走。
- 而如果你能做到可交付的地步,至少说明这个结果在离开你手的时候已经是个完成品,不需要下家或者测试修补你的工作才能继续下一个流程。
- 公司生态中,谁的结果最可交付,也就说明他的投入产出比最高,而自然资源和收益就会迅速集中到那里。
- 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一个人时,要看他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还是整体小于局部之和。而我们自己,也要争取成为一个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人。
- 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业务全局里做对照,找到自己对全局做贡献的方式。
- 而不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光想着自己那点利益;也不是不管身在什么位置,光盘算自己那点私欲。只有当你放下眼前这点蝇头小利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看到更远方的星光黎明。
- 为什么要做周总结或者月总结呢?这个事对自己工作的一个反馈,不要把它当作工作来完成,重视它。
- 如果觉得周总结太频繁了,那么至少要有月总结。这个阶段主要做了那些事情,做的效果怎么样,还有那些遗漏或者未解决的问题,下一个阶段该做那些事情。都可以思考一下,主要是让自己对一个月的产出有个认识。
- 在职场上,想让别人认可你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捷径——输出知识性作品。
- 你写的技术方案、写的组件库、写的开源库、你出版的图书、你撰写的产品问题手册、你开发的新员工培训课程……都是知识性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被广泛传播,被更多人看到。如果这些作品,真正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是一个好作品,就自带说服力,你的工作能力,就不言自明。
- 比如公司睿总,在混合开发基础库组件上产出很高,每天都在进步和思考,还出版了flutter实践书籍,无疑是是一种产出特别高的形式。
- 很多人可能觉得“作品”太高大上,自己很难拥有。实际上,知识性作品是分层次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创造贴合工作的作品。
- 根据抽象程度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工作过程记录、工作指引、步骤流程和策略。
- 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某个层次的知识性作品。比如部门月度会议,你做一份会议记录,就是一种作品,属于“记录与表格”这个层次。
- 比如你发现月度会议经常人不齐、过程也很混乱,你整理了一份月度会议组织指南,这也是一种作品,属于“工作指引”这个层次。
- 比如这个指南运行了一段时间,你发现它不仅可以指引月度会议,对项目回顾会议、需求分析会议等也适用,于是你剥离了其中和月度经营会议紧密相关的内容,总结出一份抽象层次更好的“会议指南”,那这也是你的作品,属于“步骤流程”这个层次。
- 上面这些都是看书举出的案例,知识的层次性这个概念,来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一书,想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入手一本仔细研读。理解了知识的层次性,你就会发现,你可以创造自己的知识性作品,让作品来展示你的能力。
- 做事要认真!这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这样教导过我们。那么作为一个技术职场人,你在工作中做到了认真吗?
- 反思自己后,发现自己还是做的不够好,杰哥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瞬时间有无数个回忆场景:电脑忘记带回家;提交代码没去掉无效代码;备注地方需要加todo;这个操作步骤又忘了;这个bug以前改过了怎么又有;忘记及时跟领导反馈进度呢。
- 也许是我技术人的工作实在太忙太复杂,以至于扰乱了原本清澈的大脑;也许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其他原因。多次反思后,我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于是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我的方法可能并不高明,但经过实用证明是有效的,那就是「重复多次的检查」。
- 每做完一个技术动作,我都会从结果到过程重复的检查、验证好几次。在确保自己做对了之后,才会把结果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处理人。我还在前进的路上……
- 通过「认真」把事情做对,首先这会积累别人对你的信任,这有助于你日后乃至一生的职业发展,因为你做事让人放心。
- 工作全都是由别人安排的,所谓的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其实不过是在为别人的目标而进行的自我消耗。问一下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事要做吗?似乎有过,那是什么呢?似乎从来就没有!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非常普遍!
- 忙完了别人安排的事,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事,这是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另类的懒惰。难道不该站出来拯救一下自己吗?
- 自己写的代码先运行起来,然后对业务是否都完全了解和深入,怎么去优化技术方案。对系统现有架构提出合理化的改造建议,用前后优化的数据对比来优化项目。
- 给自己做个立项,在工作忙的时候认真完成工作,在工作空闲期的时候,主动参与和规划有利于工作进步的计划并落实执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同时还拯救了生活。这难道不是有益的结果吗?
- 在上个世纪的100年的时间里,英国自行车手的成绩很差,差到什么地步呢?在过去这么多年,只收获过一块奥运金牌,而在“环法自行车赛”里没有拿过任何一枚奖牌。以至于自行车制造商都不愿卖给他们装备,觉得有损自己品牌和声誉。
- 在2003年,英国自行车协会聘请了一位新教练,仅仅5年时间,在2008年奥运会上,英国自行车队就拿下了项目中60%的金牌。这位教练做了什么?
- 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重新设计自行车座,使其更加舒适;用酒精擦涂车胎,以获得更好抓地力;让医生教每个队员怎么正确洗手,减少患感冒的概率;测试不同纺织品在空气中的阻力大小,给队员换上更轻便阻力更小的衣服;把运送自行车的卡车内部漆成白色,及时清理灰尘,降低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 他们车队进行了数百个这样细节上的改进,最后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
- 这也是最后想表达的:有时候我们常常迷失在宏大的目标当中,却又止步于一次次琐碎又乏味的重复之中。
- 任何伟大的目标,都源于无数次微小习惯的坚持。也正是这些微小习惯的坚持,能让你在未来有机会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 学会拆分,学会不断完善,不断地去升级和优化,无数个小的积累最终会出现质的变化。
- 1、罗列清单:每天工作前,先罗列一个工作清单,再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来处理。一般优先去做重要而紧急的事情,然后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再是紧急而不重要,最后才是不重要又不紧急的。
- 2、优先处理难题:早上是人精力最好的时候,一定要先处理关键的,重要的,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事情,当你做完了,你会发现,其他事情非常轻松。
- 3、保留仪式:每做完一样事情,就打一个勾,这个小仪式会让你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 4、按照工作的属性,分类处理。同一时间,集中精力处理同一类的事情。人有惯性,大脑也一样,当人在某个工作上找到了感觉,如果被打扰,或者中断了,再重启,是很烦人的事。
- 5、学会休息。人的大脑如果长时间工作,效率就会变得低下,所以强逼自己主动休息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每40-50分钟,可以适当走动一下,或者喝杯水看看风景。但是,休息时间也不能太长,不然想要大脑重启就很困难了。
- 6、学会交流,寻求帮助:遇到什么困难,不要自己一个人瞎想,有时候你竭尽全力才能做成的事,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轻而易举,所以凡是不要自己钻牛角尖,多向前辈请教。
- 7、把需要完成的维护任务集中起来,然后一次性把这些任务解决,是治愈完美主义者的一剂良药,可以最有效地防止完美主义者在完成维护任务上追求完美。
- 8、把大目标不断拆分,然后不断地优化迭代,让功能做到更加完善,让无数的小积累打磨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