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落地策略的阻力
- 1.1 不是没时间是没精力
- 1.2 没有大块时间
- 1.3 没有立刻去执行
- 1.4 突发事件耽搁进度
- 02.每日清单任务项
- 2.1 罗列每日清单
- 2.2 解决没有精力
- 2.3 解决没有大块时间
- 2.4 解决无法立刻执行
- 03.4D工作法实践
- 3.1 何为4D工作法
- 3.2 强调4D重要性
- 3.3 给自己一个奖励
- 04.解决突发事件
- 4.1 事项优先级排序
- 4.2 被动变主动的契机
- 4.3 预览待办事项
- 05.培养一个好习惯
- 5.1 培养好习惯
- 5.2 如何养成好习惯
- 5.2 使用番茄工作法
- 5.3 吃掉那只青蛙
- 有了计划,接下来就是每天去做了,不过这才是难度最大的地方。以前就是因为每天太忙了,根本没时间推进。时间一长,就半途而废了,其实并不非如此。
- 我们平时总是关心自己有多少时间、有多少事情,却很少关注有多少精力。每天早晨刚上班的时候,精力是最旺盛的,效率很高。
- 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会逐渐下降,做的事情越多、越困难,精力会下降得越快。等到下班的时候,整个人都累得跟行尸走肉一样,再挤着透不过气的地铁回家,换作我,也只想瘫倒在沙发上,看看剧、玩玩游戏。
- 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时间被微信、朋友圈、电话、工作交流等切割得支离破碎,想找个15分钟完全不被打扰的时间都很难。
- 有时候去书房拿本书,结果一进书房就开始看手机,回复微信和朋友圈消息,然后看到书桌上有点乱就顺手收拾一下,正收拾着发现桌子上放着一瓶维生素C,这应该放在厨房吊柜里才对,于是拿着维生素C去厨房,一进厨房就发现地上很脏,就开始扫起地来,似乎把拿书的事情抛诸脑后了。
- 应对临时突发事件,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是心里烦,或者是把突发事件想得太可怕,甚至让这种情绪占据了整个大脑。
- 所以遇到挫折或者别的什么突发事情,不要急着全盘放弃,别把突发事件当作特别可怕的事情,或许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我们完全可以把变化也当作计划的一部分。
- 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每天都被工作填满了,下班回家虽然还剩一两个小时才睡觉,但上了一天班后除了躺着玩手机,什么也不想干,更别提什么计划了。
-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每天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安排所谓的“业余时间”来完成非工作的年度计划,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完成。
- 因此实现计划的关键,在于把年度计划拆解到每天的待办事项中,这样既能穿插在忙碌的工作中让你不至于太累,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预期结果多么让人振奋,而是如何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 用一张每日计划清单解决。
- image
- 左边这一栏比较窄,上面有时间的刻度。这是一天的时间轴,它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掌握一天到底有多少时间资源可以用。这里面写的是固定时间去做的事情,比如早晨9点~9点30分召开项目进度会,这就是硬性时间,这30分钟其实在一天开始时就预支出去了,并不是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
- 右边这一栏比较宽,没有特别的格式,叫作自由区。这里面写的才是真正的待办事项,有新的待办事项,随时都可以添加进来。
- 标记星号的事项,表示这件事情是一天的工作重点,要优先解决。
- 把每天要做的年度计划中的事情也列到待办事项清单中。不要等到完成所有工作才关注年度计划,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生活、年度计划它们是平等的,所有今天要做的事情都列到同一张清单上。这个可以用来破解“不是没时间,是没精力”。
- 对相对复杂的事项梳理大概思路。大部分人写待办清单的时候只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而我会把做这件事大概的思路也简单记录一下。
- 写清单的目的之一是让我们忘掉它,这样我们才会更专注手头的事情,效率才高。如果不把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那么这些事就会在你脑袋里打架。
- 这个可以用来破解“不是没时间,是没有立刻去做”。
- 每天遇到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4D工作法决定下一步行动,具体写法如下:
- ① Do it now(立即去做),立即去做的事情写在自由区,不一定非要写在最上面,只要你在这件事情上做好标记就可以,这样的事情在一上班的时候优先去完成。
- ② Delay it(计划去做),把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去完成,这样通过把弹性的时间刚性化,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完成重要的事。计划去做的事情有四类:
- 2.1今天做,而且是约会,所谓约会就是固定时间点去做的事情,比如说下午2点开会,这就是到2点才能去做的事情,所以是约会,我把这类事情直接放到手机日历里;
- 2.2今天某个时间段做的事情,我把它放在左侧的时间轴上,这是硬性时间,这段时间内我一定要排除干扰做这件事;
- 2.3今天做,但什么时候做都行的事情,我把它写在右边的自由区,并且做任务分解;
- 2.4今天别人交代给我的事情,但却是将来才去做的,我就把它写到月历里。
- ③ Delegate it(授权去做),授权去做的事情并不等于放权,我把一件事情授权给别人去做的时候,都会跟他确认一下什么时候给我回复。比如对方说三天后给结果,那么我就在日历里三天后设置一个提醒,到时候我就会跟进这件事情。
- ④ Don't do it(尽量别做),把清单中那些不重要的事划掉,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洗服拖地,这种事可以攒到周末一起做。
- 分析一下事情为什么没完成。我觉得大多数之所以没有完成,是因为完不成也没什么,没有任何影响。假如没有完成,你一百万没有了,你会完成吗?肯定会!这就是根源。
- 要记住,你制定的计划一定要对你来说很重要,如果没有完成可能会对你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那么多半就能完成。
- 除非这个计划对你来说不重要!你可能反驳我,觉得我说错了,但是你知道我说对了。你嘴上觉得重要,行动出卖了你,如果真的超级重要,就一定会完成。
- 小时候,爸爸常说:“只要这次你考全班前3名我就奖励你去游乐场玩一次,这次你要是考不好罚你一天不能吃饭”。小时候的奖励对于我们来说往往是比较有用的。
- 比如,一直懒得跑步,现在要求自己一周跑步3次。完成后,给自己奖励一顿大餐之类的。
- 我一般是先做计划,把计划写在小本本上,并把完成计划后的奖励列出来,做完一件事一定要在计划本上用力地把这件事情划掉,并在奖励后面画个小星星,这个绝对会让你成就感爆棚,也会让你满心欢喜。你也可以试试,相信我,这种成就感绝对可以推着你马不停蹄地做事。
- 大家对同一个事情的排序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 有些人是老板优先,就会把老板的事情排在第一位;有些人是同事优先,就把同事的事情排在第一位;有些人是紧急优先,就会把紧急的事情排在第一位;有些人是自己优先,就会把自己的事情排在第一位。
- 价值观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所以排序也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们要承担这样的排序所造成的后果。
- 你平时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总是很被动?同事说有急事找你,你就立刻帮他解决;客户说有个重要的事,你就立刻去处理。总在被事情推着走,而不是推着事情走,有没有这感觉?
- 比如说,领导让你第一时间去办公室汇报结果。你不应该因为经理让你第一时间去他办公室,你就真的第一时间去。
- 领导其实并不知道你手头都有哪些事,他只是表达出他想知道昨天沟通结果的急切心情。如果让他知道你因为要给他汇报,而把更重要的客户撇在一边,或许才真的要批评你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 所有人交代给你事情的时候都会说他们的事情很重要、很紧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一定!再退一步说,即使所有人都说他们的事情特别重要、紧急,你总要分个做事的先后顺序吧?遇到别人的刺激,你就立刻去做,会成为滥好人,总被别人驱动着走。
-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立即回应,但不是立即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都把临时接到的事情和手头待办清单里的事情做比较,如果手头还有比它更重要、紧急的事情,就立即拒绝或者协商回应;如果它真的比手头所有的事情都重要、紧急,这时候才是去解决这件事。
- 你手头有很多计划内和计划外临时的事项,怎么安排优先级呢?最好的做法是先预览一遍所有今天要做的事情,预览的意思是先不处理,只是看一眼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
- 如果不是太清楚,花几分钟时间去详细了解下具体情况,再去安排先后顺序,这样会更加合理。
- 准备一个TODO笔记,把学什么这个问题抛给日常生活中。比如坐地铁的时候,看微信推送的文章,遇到自己没了解过的,把关键词记下来。
- 在工作中,偶尔搜索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一些某些未了解过的知识的时候,先记下来关键字;工作完成后,凭着关键字再回来学习。
- 看书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点,书上写的不是非常的清晰,但是的确自己不了解,记下关键字。
- 我们每天大量的行为都受习惯控制,这大大减轻了大脑的思考负担。早晚刷牙、每日运动、健康饮食,好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 但要培养一个习惯并不容易,通常都是三分钟热度后又打回原形,年龄越大越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习惯呢?
- 这就要从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说起: 阶段一:因为兴奋和激情而轻松坚持;阶段二:需要伙伴或方法来约束自己;阶段三:依靠奖励刺激;阶段四:习惯成自然,除非养成新习惯来代替,否则旧习惯不会自动消失。
- image
- 那对于好习惯的养成,具体该怎么做呢?培养习惯的四步模型——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其中,提示触发渴求,渴求激发反应,而反应则提供满足渴求的奖赏,并最终与提示相关联。
- 比如,有一天你没睡好,觉得自己没什么精神,这是提示;但你想打起精神好好工作,这是渴求;于是你去喝了一杯咖啡,这是反应;喝完之后感觉精神好了一些,这是奖赏。于是喝咖啡和精神差之间就建立了关联。
- 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馈回路,是每个习惯的核心支柱,最终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
- 推演出了一个实用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好习惯、消除坏习惯,书中叫做行为转变四大定律。第一定律,让它显而易见;第二定律,让它有吸引力;第三定律,让它简便易行;第四定律,让它令人愉悦。
- 以“第一定律,让它显而易见”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成,比如填写“习惯记分卡”,在已有习惯上叠加新习惯,构建有利于习惯养成的环境等等。
- 这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几乎适用于所有领域,从体育到政治,从艺术到医学,从喜剧到管理,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都可以很好地应用它们。
- 比如,每当你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可以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我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明显?我怎样才能让它有吸引力?我怎样才能让它变得容易?我怎样才能让它令人愉悦?
- 番茄工作法的创始人弗兰西斯科·西里洛当初面临着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一样的困境:每天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 眼看着Deadline逼近,却似乎找不到对抗时间流逝的办法。就在这种焦灼的情境下,西里洛看到了厨房的番茄计时器,就跟自己说“能不能坚持两分钟”,两分钟后,又跟自己说“能不能坚持十分钟?”就这样,刚开始完全学不进去的西里洛学习了十分钟。
- 到现在,番茄工作法已经发展成为“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的模式。在25分钟的工作时间内,不允许做任何和任务无关的事情,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反复。四个循环后,来一场半个小时的大休息。
- 番茄工作法的25分钟可以调节,不一定是要设置25分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调节。比如工作10分钟,休息10分钟等等。
- 琐事常常让我们疲于奔命,一想起来还有这么多事情,往往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吃掉那只青蛙》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是,如果每天早晨你先做最有挑战性的事情,一天中其他的事情都会显得轻松无比。
-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的青蛙,你就会欣喜地发现,在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
- 当我们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吃完最难吃的“青蛙”之后,无论其他琐事有没有完成,起码今天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会更有动力去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 https://mp.weixin.qq.com/s/w81F1g5r79F__0eccFZExA
- https://mp.weixin.qq.com/s/GuifKag7hn3kAqsLlZN0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