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魔鬼经济学故事
目录介绍
- 01.有动机一定有私心
- 02.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 03.坚持追求复利原则
- 04.二八法则收入分配
- 05.穷人教育观念落后
01.有动机一定有私心
1.欺骗的动机探讨
经济学主要是一门研究动机的学问。越有价值的事物越容易引发人们的欺骗动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欺骗。你也许会说,无论什么情况下,你都不会骗人。那么,请你冷静地回想一下,你是否在考试中作过弊,是否对妈妈撒谎说学校补课,所以回来晚了……
2.“利”与“义”是并存的
自古以来,“利”与“义”都是同时存在着的,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郁离子》中记载:有3个商人在市 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得的利远不及前者。
“利”与“义”的距离有多远呢?可能会有人说很远,这是因为,“利”是具体的,而“义”是抽象的。不错,从这个意义上说,“利” 离我们很近,而“义”往往离我们很远。
但我们说,“义”与“利” 其实也近在咫尺。我们面临选择时,就像处在十字路口,可能向左走是“利”,但向右走就是“义”。选择更多“利”是人的本性,
于是有了欺骗,同时,人还具有道德动机,基于此,欺骗与道德之 间相互斗争,最终,鹿死谁手,就要看利与义的权重。不乏有利欲熏心之人,所以欺骗行为也就不再陌生。
3.义和利的选择分析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义”的另一头就是“利”。道德是一位菩萨,欺骗是一位恶魔。每当菩萨与恶魔交战时,便是人类最痛苦的时候,“利”与“义”的胜负,往往决定于一念之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恶魔无所不在,于是许多人为了名利,蒙上道德的遮羞布,公然欺骗,理所当然地做恶事。
在如战场般的市场竞争中,你会守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的儒家教条,你会坚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佛家教义吗?
人们的一切都是为了“利”,“义”的另一头就是“利”,面对“利”与“义”的选择,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利”。
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这种发财梦正在演变为一场对社会财富和民众的抢劫。我们要认识到欺骗乃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共性,基于此,看清别人的欺骗背后的真相。
02.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1.争夺消费者的眼球
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上,争夺消费者眼球之战愈演愈烈,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无所不用其极,因为注意力可以换来金钱。
在经济生活中,他人的关注也很重要,意味着潜在的顾客,但仅仅是注意力还不够,还要让对方在头脑中产生深刻印象,这是获得财富的必要过程。
争夺消费者眼球和占领消费者头脑,正是一条从心理的角度把握财富获得过程的原则,也是在现实中营销和公关活动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2.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原则和注意力经济
获取财富的过程中营销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销售的第一步,是必须让对方注意到。卖什么的吆喝什么,这“吆喝”其实就是吸引人的注意力,争夺眼球不过是吸引注意力的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
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争夺利润之战,并且随着社会越来越信息化,争夺消费者眼球之战愈演愈烈,网络的出现,更把这种争夺消费者眼球之战推向了极致。
早在1996年,英 特尔前总裁葛鲁夫就曾说过:“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消费者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世纪的主宰。”这种说法既有趣又见解深刻,也征服了人们的眼球和耳朵。
3.销售产品销售自己
对一般人来说,生活的历程也可以看成一种营销的过程,人生中为了生存,要么要销售产品,要么要销售自己的劳动和时间,谁能拥有抢眼的产品或服务,谁先让消费者知道和接触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谁就处于优先位置,谁就更有可能把哗哗的金钱吸引来。
如果善于聚焦众人的眼球,那会在自己的圈子里成为热点人物;如果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能力再强大些,就有可能成为公众人物或权威人士;如果能受到万众瞩目,那就会成为“星”或者偶像,随之而来的也会有令人羡慕的收获。
4.占领消费者头脑是争夺消费者眼球之战的最佳境界
现代社会有这样一条竞争铁律,就是一种产品能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热销产品和强势品牌的几率就会比其他的产品要高。
所谓争夺消费者眼球之战,实质上是注意力之战,归根结底是对公众的争夺,对人心的争夺,所以争夺消费者眼球的最佳境界,是占领消费者的头脑。
公关、营销等等都要最终通过打动顾客的心,来实现其销售的目的。所以从销售的有效性来说,注意力如果仅仅是偶尔的凝眸是不够的,而应是一种持续的关注。
5.如何让人产生深刻印象
卖东西吆喝得响亮些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吆喝得很有特点,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要达到从吸引对方眼球,直到占领对方头脑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可能妙手偶得,也可以通过处心积虑的寻求去实现。
- 要造势,作秀就要造势,无非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方式,通过观看的人看、听等感觉过程,让对方印象深刻。
- 借势,也就是为造势找到人气旺的地方。
- 要展示的内容质量上要能过得去。
- 作秀无非传递信息,这种信息要有某种魅力或者戏剧性,才能对他人形成强烈的信息刺激,形成深刻印象。
- 善于运用语言的影响力。在生活中善于吸引人的目光,并对他人有影响力的人,一般语言的运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风格。
03.坚持追求复利原则
1.复利不是数字游戏
复利不是数字游戏,复利公式y=N(1+p)x。告诉我们的是有关投资和收益的哲理。
在人生中,追求财富的过程,不是短跑,也不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而是在更长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上所进行的耐力比赛。
坚持追求复利的原则,那么起步的资金即使不太大,足够的耐心加上稳定的“小利”,却能很漂亮地赢得这场比赛。
2.对复利的深入理解
在复利模式下,一笔投资所坚持的时间越长,带来的回报就越高。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得到的资金回报未必那么理想,但只要将这些利润进行再投资,那么你的资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
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你的资金就可以攀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你已经在新的层次上进行自己的投资了,你每年的资金回报也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投资。
从广义上来看,人生中也有和复利效应类似的道理。比如, 一个人如果能稳定地长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每年都能在过去的基础上前进,长期的积累,就会使一个人成为能人。
人生的价值虽然难以用复利的计算方法进行数字计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起点却导致不同的人生,在个人成就上,不同的人之间可以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人和人年轻时候可能起点差不多,理想也差不多,但是一生的成就却千差万别,有的成就斐然,有的则一事无成,庸庸碌碌一生。这是“复利”的力量在人生历程中的体现。
3.诺贝尔奖起死回生的故事
如何投资才能得到稳定而长期的回报,从而沐浴复利带给人的神奇之光?从诺贝尔奖基金运作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以诺贝尔奖和发明了甘油炸药而闻名于世,他在1896年过世时,留下3150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980万美元) 作为奖金,按照遗嘱的规定,奖金将授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经给予人类以最大利益的人;不分国籍,只看功绩。
诺贝尔基金会是根据诺贝尔遗嘱的规定建立起来的,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让钱生钱,以保证诺贝尔奖的金额。那么,诺贝尔基金会究竟是如何投资理财的呢?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出现了2/3的本金损失。长此以往,诺贝尔奖将无法继续颁发。
诺贝尔奖完全是依靠投资理财的收入在继续执行着诺贝尔的遗嘱,理财专家的理财能力延续了诺贝尔的梦想。
是投资理财观念的变化使一个奖项活了下来。诺贝尔基金的变迁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实现财富增长就要投资理财,单一的储蓄等于坐吃山空,而要想进行最好的投资,就应该端正态度,目光长远,设立一个长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去做。
4.具体运用复利原则的注意事项
- 要享受复利效应的甘美果实,就必须坚持长期投资。与其总幻想一夜暴富,不如细水长流,做长期投资。
- 多倾听专业人士的意见,但是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他人一游说就糊里糊涂地作出了投资决策。
- 尽量将盈利变成投资。很多人在赢利的时候轻易地把盈利部分消费掉而在亏损的时候却不得不缩水本金。
- 要知道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虽然我们需要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但是要记住过去的业绩并不能代表将来。
- 不要被贪婪所诱惑,要适可而止,要想办法克制自己的贪婪。
- 成功会培养人的自信,但过度自信有时候会使人作出错误 的决定。不要认为靠自己的智慧能绝对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投资就意味着风险。
- 要学习,不要放弃给自己充电。投资赚钱有运气因素,但每次都想靠运气那是不行的。
- 要有决心和耐心。小额亏损并不是坏事,总结出来为什么会错,下次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随着你市场经验的积累,你会领悟很多,你将更有能力面对市场。
04.二八法则收入分配
1.理解什么是二八法则
我们这个世界,有80%的人是穷人,20%的人是富人;80%的穷人只掌握了世上20%的财富,而20%的富人却掌握了世上80%的财富。
为什么世界上80%的人是穷人,20%的人是富人呢?这是市场经济机制自发起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经济中,80%的效率来自于20%的人群。
例如,在组织人力资本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取决于少数关键性的人才。在企业效益的产生过程中,80%的收获往往只来自20%的倾力投入和付出,而另外80%的投入只产生20%的效益。
80%的人在做事情,20%的人在做事业;80%的人只看眼前,20%的人能放眼未来;80%的人总是早上才想到今天干什么,20%的人则时时刻刻在计划未来。
2.80%的收入来源于20%的客户
80%的收入来源于20%的客户,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帕累托定律”,也称“二八法则”。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二八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只占社会成员20%的少数人。
05.穷人教育观念落后
5.1 害怕犯错是落后
穷人的教育思想主要关注智力教育,传授阅读、写作、算术等 技巧,它们当然都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使孩子最终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它夸大了人们的畏惧情绪。具体说来,就是对出错的畏惧,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对失败的畏惧。
传统学校的老师不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是利用他们对失败的畏惧,对他们说出诸如此类的话:“如果你在学校没有取得好成绩,将来就不会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穷人也像传统学校的老师那样不断地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拿个文凭,毕业后才能找 到好工作。
另外,人们在校期间,常常由于出错而受到惩罚,因而从情感 上变得害怕出错。问题是,在现实世界中,出类拔萃的人往往就是那些犯了很多错误,并且从中吸取到很多教训的人。
5.2 犯错是必经之路
有人认为犯错是人生的败笔。与之相反,有人则认为:“犯错是我们进步的必由之路,
正是因为我们反反复复地摔倒,反反复复地爬起来,我们才学会了骑自行车。当然,犯错而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许多人之所以犯错后撒谎,就是因为他们从情感上害怕承认自己犯错,结果他们白白浪费了一个很好地使自己提高的机会。
犯错之后,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不去证明自己有理或者寻找各种借口,这才是我们获得进步的正确途径。
5.3 多引导和教导
“教育”一词的本意是“教导、引导”,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导人们尽量不要犯错误,而不是教导人们勇于承认错误,接受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改变人生的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不同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者强调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单纯惩罚犯错的人;二是 前者强调人类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足以帮助人们克服智力、情感和行为能力的任何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