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选择的收益成本
目录介绍
- 01.霍布斯选择的故事
- 02.吃苹果的经济学问
- 03.收益就是你的标尺
- 04.贫富背后选择密码
- 08.懒惰有时感到快乐
01.霍布斯选择的故事
1.也许理想的人生,就是“有机会选择”
什么是选择?可以看做一个判断和舍弃的过程,在多种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个,标准是效用(机会收益减掉机会成本)最大。
在作选择的时候你最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收益最大的结果也许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如果它的风险也太大的话,比如在肯定得到1万元和只有1/10的可能得到10万元之间做出选择,你会怎么做?
2.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霍布斯的选择”
据说这个名词来自中世纪英国一位叫霍布斯的马场老板。无论谁来买马,他都答应,但是每次他只卖最靠近门口的那匹马,不允许挑三拣四。其实,“霍布斯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
在商业竞争不发达的社会,“霍布斯的选择”很常见,随着竞争的发展,这种不可选择的现象较之过去大大减少了。可是另外的烦恼又出现了:太多的选择叫人眼花缭乱。
当然,这总比没有选择要好多了,可是要从诸多选择中找到最优选择也并非易事。
3.选择不容易,所以才有在两堆稻草之间饿死的毛驴
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而且希望做出正确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呢?
明智的选择,需要清楚正确地计算成本和收益,评估风险,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4.选择的形成共有5个步骤
- 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不采用的行动也要列出来,而决策就是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选出一个来。
- 尽可能列出每个行动的可预见后果。
- 尽量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一点常被忽略,因此要仔细加以讨论。
- 试着表达你对每种结果的渴望或恐惧程度。
- 最后把列出来的所有因素全部放在一起考量,做出合理的决策。
如果根本没办法列出选择方案或可能的结果,那么你一定得先解决这两个问题,毕竟决策的本质就是从众多选择中挑出一个最好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佳结果;如果你连选择方案都说不出来, 更别想做出任何决策了。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作选择, 首先你要明确目标(知道你要做什么);然后是计算成本和收益(值得不值得做);最后才是策略选择。
02.吃苹果的经济学问
1.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坏的
记得小时候,同学之间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两箱苹果, 一箱又大又鲜,另一箱由于放得久了,有一些已经变质了,问先吃哪箱,即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坏的?
这道题的目的在于测试回答者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最典型的吃法有两种。
2.第一种是先从烂的吃起,把烂的部分削掉
这种吃法的结局往往就是要吃很长一段时间的烂苹果,因为等你把面前的烂苹果吃完的时候,原本好端端的苹果又放烂了。
3.第二种是先从最好的吃起,吃完再吃次好的
这种吃法往往不可能把全部的苹果都吃掉,因为吃到最后的烂苹果实在是烂得没法吃了,就都给扔了,形成了一定的浪费。
但好处是毕竟吃到了好苹果,享受到了好苹果的好滋味。
4.两种不同的测试结果
按照当时的测试点:选择前一种吃法的人是悲观的人,后一种则是乐观的人。
通常喜欢第一种吃法的人,觉得第二种吃法容易造成浪费。喜欢第二种吃法的人,觉得享受好苹果的味道更要紧,扔掉几个烂苹果不算什么。
两种吃法,各有各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究竟先吃哪个苹果,对个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先吃哪个苹果的选择,在其行为背后,却别有一番深意。
对于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来说更愿意采取第二种吃法。吃苹果不同于吃饭,不是为了果腹,而为了品尝其味道,吸收其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先吃好的比较理性。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这种吃法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少一些。
5.经济学认为,人的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选择都要“耗费”若干其他事物—其他必须被放弃的替代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对被放弃的机会,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预期和评价,这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判断(主观的机会成本)。
具体到先吃哪个苹果的问题上,两种吃法,代表的实际上是两种观念,两种对机会成本的主观判断。
第一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浪费的机会成本大于好苹果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第二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大于浪费的机会成本。
6.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面对“先吃哪个苹果”的选择
我们每天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对各种机会成本进行比较。个人对机会成本的感觉会有偏差,这给人的启示是: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既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和选择,也要尊重他人的感觉和选择。
每当遇到纯属个人的选择时,在决策上,应尽可能地由自己做出,而不要由他人或集体做出,因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主观机会,而别人和集体决策者却缺少充分的信息。
03.收益就是你的标尺
1.人们在做决定之前,心里一定有一个标尺—也就是所谓的成本和收益
这个标尺用来丈量、比较和判断哪一个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实际。然而,这种标尺有很多种,因此才造成了选择时的困惑。
比方说你约朋友去外面吃饭,你选择去川菜馆,因为你考虑到朋友是四川人,这时,你心里的标尺是“利他”;反过来,若你选择的标尺是“利己”—假设你是广州人一则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粤菜馆。
同时,你还会面临高档与低档、坐公交车去还是打的去等一系列的选择。面对这些选择,你若不拿出一个统一的标尺,则很难做出一个决定。
人们在做一个选择时,先要有成本和收益的概念。 一旦这个标尺建立,就可以很明确地去判断我们选择的答案是好或不好、对或不对,而标尺判断的实际过程,是将你心中的想法一一拿出来比对被选择的答案。
2.每个人的判断标尺不一样,很难说谁的选择一定是对的、十全十美的
个人品位及需求不同,人与人之间很难有一个共同的标尺。希腊哲学家普洛塔高勒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此话不愧为一句真理之言。
有些人常在做出一些决定前犹豫不定,就是因为心中拥有好几 把“标尺”,“想吃蛋糕又怕身体太胖,不吃蛋糕又不甘心”;“星期六下午想去看电影,又想和朋友去爬山,又想……” 类似这种矛盾,相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
事实上,不管每个人心中的标尺有几把,每个人的价值标准差异有多大,每个人在做判断型模式的思考时,方法和理论其实都大同小异,只是有些人反复在更换自己的“标尺”罢了。
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当我们在比较事物、权衡利害得失时,这把标尺是判定一切的标准
有时候,我们做决定时,除了自己是阻碍自我效益原则的因素外,外在的客观因素也是一大阻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个人下决定时所依据的标尺,竟然是用“别人的”标尺。
这种做法等于是放弃 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所做出来的决定,不见得是符合自身效益的。
有一个常见的情形便是高考后的选填志愿,本来要选择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应该是由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的,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却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父母的期望等因素影响而做了错误的选择。
常常听到因为兴趣不合所以念得很辛苦的例子,适应 力强的会继续念下去,也有人幸运地念出兴趣来了,但也有不少人浪费了宝贵的光阴。
不过,很多事可能要在你做了选择之后才会发现吧!世上也没有“完美的决定”。记住,你永远无法同时满足众人的要求只有符合自身效益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决定。
04.贫富背后选择密码
1.先思考一个问题
在社会的经济舞台上,富人与穷亲戚之间的互动,常常引发诸多思考与争议。人们不禁会问:为何富人往往不愿拉穷亲戚一把?难道真是越有钱越没人情味?
2.开发商老总的故事
且看这位开发商老总,一次他将车开到工地,让亲侄子大强帮忙洗车。大强朴实而实在,找了处有水管的地方便卖力冲洗,末了还用抹布擦拭得锃亮。老总拍拍大强肩膀后驾车离去。
没两日,车又脏了,老总这次找到远房外甥小刘。小刘则机灵得多,他接过钥匙,径直把车开到市里最好的洗车店,点了最贵的套餐,不仅将车清洗得干净如新,还精心做了内饰保养、车漆抛光打蜡,走时还往后备箱塞了盒自家打的月饼,并殷勤叮嘱舅舅品尝。
此后,小刘好运连连,每月都能接到新项目,赚到钱后抽出一部分利益给到老总,后来半年就赚得盆满钵满。
大强不解的找叔叔问道,为啥把工程都给了外人呢?你这亲侄子都半年不开张了,叔叔笑呵呵的说道,别着急,下个工程一定给你做,可是下个工程还是给到了小生,其实很多事情了,不是不能说,只是不想说,并不是不想说,只是不想跟你说。
眼看大强要揭不开锅了,叔叔心生怜悯,给他介绍了一个项目,完工后大强赚了30万,可结款的时候甲方只给了27万,还说剩下的那些让他亲自去找叔叔要,可没想到啊,大强当天就跑到叔叔办公室去要了,叔叔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道,小问题,一会儿我让财务给你转过去。
大强听完顿时喜笑颜开,还说,改天请您吃饭,以后再有项目可得想着你大侄子,叔叔听完黑着脸说道,这个工程利润太低,先不干了,以后就别找我了,好吧,大强听完直接懵了,这利润不是挺高的吗?怎么突然就不干了呢?
3.汽车销售的故事
再瞧汽车销售的故事。一个姑娘工作半年卖出一辆跑车,面对丰厚奖金,她询问父亲是否宴请同事。
父亲却教导她,宴请同事不如讨好客户,因为同事关系多为一时,客户却可能是长久的贵人。女儿依言请客户享受桑拿与美食,客户次日便再购一辆更贵跑车。
女儿再次请教,父亲建议包个红包给客户。女儿虽有抱怨但照做,不久后客户带来三位朋友各提一辆跑车。
小叔子看到姑娘换新车了,一直想25万买下他之前开的宝马,可老爸得知后却让他卖30万,小叔子嫌贵就没要,还说他们越有钱越抠,居然连自家人的钱都要赚。
可没过几天,董事长父亲转手就让女儿35万卖给了别人,而且还让女儿拿出其中的5万给小叔子,说再加上他自己的25万,正好提辆30万的新车,女儿听完懵了,为啥要这么折腾?
父亲却告诉他呀,如果你25万卖给小叔子,他非但不会领情,还会认为你赚了他的钱,可是现在呢?
你35万轻松卖出去了,就让他知道了车的真正价值,即使你再给他5万做补贴,你还能拿到自己想要的30万,可他欠你的这5万人情。
4.贫富差距在于思维方式
这一系列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一种现象:贫富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并非单纯源于物质基础,更在于思维方式。
富人在人际交往与资源分配中,更注重长远利益与关系的潜在价值。他们考量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付出与回报,更是关系背后可能衍生的无限机遇与效益。
而穷人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得失与直白的利益诉求,难以理解富人看似迂回却富有深意的行为逻辑。
这并非是富人无情,而是他们深知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中,资源的投入需要精准与智慧。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犹如一道无形的鸿沟,划分出了不同的人生境遇与发展轨迹。
它警示着人们,若想突破贫困的局限,不仅要努力积累财富,更要积极转变思维,以长远、多元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经营人际关系与把握机遇,方可在社会的浪潮中实现逆袭与跨越,否则,便只能在既有认知的狭小天地里徘徊不前,错失诸多改变命运的契机。
08.懒惰有时感到快乐
1.我们经常会回忆起儿时乡下的情景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村头晒谷场上,天还没有黑的时候,村里男女老少都陆陆续续来到这里纳凉,拉家常。小孩子听大人讲故事,大人听小孩子唱白天从小学校里学来的歌。
到了冬天,只要出太阳,大人小孩挨着谷场上金黄色的草堆或蹲或坐,边晒太阳,边继续扯怎么也扯不完的家长里短,十分惬意。
2.现在的乡下已是另一番景象
年富力强的人出去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不管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忙碌。这忙与闲、 勤与懒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呢?哪种生活方式更好呢?
前面说了,效用即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时的满足程度,其实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就拿生活方式来说,是“懒惰”地过一种低水平却能充分享受闲暇自在的生活?还是“勤劳”地过一种可以换来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金钱但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没有任何自由的生活?
哪种生活幸福,不在于可换算的金钱有多少,而在于主观感受。就人的本性来说,“只要有可能,就不愿意被强制”,所以,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前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