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读书方法论沉淀
目录介绍
- 01.读书要带着问题
- 02.学习的加减乘除
- 04.要做到有效学习
- 06.学习必须有输出
01.读书要带着问题
1.何时学习效率高
一个新知识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
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2.带着问题阅读
打工充认为,就像程序员这一行,要是在开发中想提高技术水平,就会带着问题和疑惑去看书或者看博客。一般阅读,看到就过了,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思考。
而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读到的内容。当带着问题时,你会更容易注意到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会更容易进入你的意识水平。
同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运用它们去解答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比如,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读了一些文章,对明史产生兴趣,那么你可以挑其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其他内容略过。下一次同理。这样分多次读,一本书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读完,并且在反复的阅读中,也能强化对疏漏内容的回顾和再认。
3.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是指,把你当下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跟你记忆中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人的记忆可看作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径」与其他节点相连。
路径越多,节点也就越活跃,越容易被大脑提取。所以,建立联系的本质,就是扩充节点、增加路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作用,是将你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纳入知识体系里,方便检索和提取。
多做笔记,但不要抄书。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强迫我们思考。你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同时,做笔记时,时时注意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提高这些内容的活跃程度。
比如,你读一部推理小说,读完,可以做一个归纳:这部小说用了什么诡计?属于什么类别?相似的小说有哪些?它们之间的高下优劣如何?或者,你的笔记里,有一页「推理小说诡计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写进去,简化、归纳、总结,时时翻看,一目了然。
读书横向拓展,针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印证、对比、总结,无论什么东西,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4.应用实践出来
应用有两种方式:说出来,写出来。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是十分行而有效的方法。写出来同理。原因是,阐述和写作,是学以致用的方式。
1.能够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写作是对学习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顾自己知识体系的最好方法。同时,从分享中得到的乐趣,也比一个人读书享受到的乐趣多很多。分享是一种特别不错的输出方式。
比如,分享也会有多种途径,你可以跟旁边的伙伴口述你的学习心得,或者写博客,或者给自己录制音频。而我自己也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分享的……
2.用大白话把读书的心得解释出来,这是检验你是否真的读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面已经说过。用自己的话去阐述,需要你对其结构和逻辑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讲清楚。读书时,每读完一个感兴趣的点,可以停下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达、毫无障碍了,再继续往下看。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加工。阅读往往似是而非,但输出,要求你对其结构、层次、逻辑有着透彻的了解,不然你无法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为你的观点服务。
这个过程,也是将其体系化、架构化的过程。读到的东西,是在作者的语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阐述,就是面对一个新情境。
如何运用你的知识体系去阐述它们?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你更多的认知资源,同时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记忆它们的过程。把读书内容内化!
人的思想和眼光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你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来源自你每一天所吸收的一切,包括阅读。
5.读书的快与慢
不要追求量的的变化,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个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回到读书上来,现在觉得对书的“量”的追求是完全无意义的。
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我们消化了我们以前念过的书。再看另一本书时,我们脑子里的记忆系统就会排除那些过去弄懂了的东西。而只注意新书中自己还没有碰到过的新东西。所以说,这样脚踏实地地上去,不是慢了而是快了。
不然的话囫囵吞枣地学了一阵,忘掉一阵,再学再忘,白费时光是小,使自己“于国于家无望”事大。更可怕的是好高骛远。
6.最后总结一下
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这样一来,读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解决了知识太多的问题。
学习或者看书,最忌的就是一次性给自己安排太多的任务,学会做减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看书效率肯定是很高的,实践的时候则是考验自己看书的效果。
02.学习的加减乘除
2.1 学习的加减乘除
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是有很多方法的,可能方法因人而异,但最终都要靠学习效果来检验。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是有方法可以遵循的,以写作为例,与大家交流一下写作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我将之简单总结为“加、减、乘、除”学习法,就像学习数学一样,加减乘除只是简单的算法,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学会四则混合运算,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将之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2.2 做加法
任何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是做加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坚持大量的输入,书上写什么,你学什么,只有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有所收获。
加法就是一个不断加码、不断学习的过程,你掌握的知识越全面,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你的能力就会提高地越快。
以写作为例,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点掌握写作的技巧、用什么题材、布局的要领等知识,这些知识是一点点加上去的,初学写作者必须要多学、多练,等掌握之后才会开始拓展和创新。
2.3 做减法
加法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你对这一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的已经差不多了,这时候,就需要做减法。
减法就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概括、思考,以最简洁的方法掌握最本质的内容。
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如果没有进行总结、提炼,就抓不住重点,提炼不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文章脉络,也不利于自己进一步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简,掌握每一部分的提纲挈领,明晰知识的关键之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2.4 做乘法
第一步和第二步掌握的知识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就好比我们掌握了一个知识面,要形成系统还需要升华,而升华的关键就是要做好乘法。
所谓乘法,就是相关知识、没有关联的知识之间的贯通与学习,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善于联想,发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与加法的单一性不同,乘法的诀窍在于知识的跳跃性和不连贯,也就是要我们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乘法是对加法的升华,加法做的是对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乘法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贯通,学习思维要开启跳跃模式,不断去发现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自己的认知系统。
2.5 做除法
什么是除法?学了这么多知识,如何理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就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要深度思考,这个过程中所需的提炼和总结,就是做除法。
除法与减法有所不同,减法是对某一领域、某一阶段所需知识的总结,除法是需要集中自己全部的知识体系,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再构建、再塑造的过程。
减法是对知识平面的提炼和总结,而除法是对知识框架的重新构建,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去影响别人。
学习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掌握一个个知识点,从点到面,再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04.要做到有效学习
1.为何说有效学习
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如果学习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改变,那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你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了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真实的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这次阅读就是有效的。
有效学习核心在于,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真正改变了多少。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关联到旧的知识体系中,然后再通过刻意练习将链接处的地方进行深度缝合。
2.如何去有效学习
要有学习的意愿。如果你自己压根就不想学习,那说再多也没用。毕竟现在没有老师、家长在旁边看着,外界又有那么多诱惑。成年人的学习,靠的就是自驱力。
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如果你设定的只是“好好学习”、“学会Java”或“学会Android开发”这样含糊的目标,大概率会半途而废,或者学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明明花了时间,却好像没啥成果。目标不要设置太模糊,太模糊的目标其实可以把它叫做方向,应该把焦点放到拆分方向为一个个具体可落实的小目标,这样比较好量化。
避免被过多干扰。最好能给自己规划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另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屏蔽外界的干扰,不然生活中总有很多杂事来打断你,而高效的学习是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专注的。
3.学习后付诸实践
付诸实践,否则你就会永远停留在想法阶段。就像一些云健身党,天天喊着要跑步、要健身、做了计划、收藏了指导视频,结果只看不练,最终还是停在想想喊喊的阶段。
实践的阶段,拆解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上来就对着大目标去,很有可能你没能攻克目标,反而被目标给拖垮呢。目标越大,中途放弃的可能就越大。
我们可以把每个小目标设定的比当前的水平稍微好一点,稍稍跨越出舒适区去挑战一下更高的难度,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06.学习必须有输出
1.理解输入和输出
输入是指,平时看过什么书,逛什么论坛,学习过什么网站教程,听过讲座,听语音扩大知识面等等;
输出是指,看书后获取什么感受,学到什么,转化成内需。看网站教程,实践有什么收获。哪怕平时做过一些小Demo,都算输出。
2.举一些输出案例
比如,看专业性的书籍,看的时候记录笔记,然后实践,遇到问题,就去查询,最后看完书,也能够内化一部分书上的知识。
看到好的演讲,看完后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有的时候不想写,也可以思考一下,质疑一下,分析一下,这也是输出。
听到好的音频,那么也可以记录一些启发自己思维的语句,或者自己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也也是输出。
把获取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选择和应用,内化成自己的经验或者技巧或者见识中,才能真正地为自己创造价值。
如果说看书,看视频,听音频,根本不琢磨,只是被动的接收,只是浏览到这个东西,然后过去了,那么就很难有进一步的收获。
你每天忙着读书、看专栏,看起来付出了很多,超级努力超级辛苦,但如果没有产出,工作和生活也没有什么改变,那这样的学习和玩一会儿手机、看一会儿电影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一种另类的娱乐。
3.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
阅读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
如果拿爬山来做比较,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
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观点会很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学习也是一样,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4.学习和阅读一定要产出
学习要有产出。我之前看过这样一个观点,人其实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角色。如果没有产出的话,只学习本身是一种消费。
一定要产出一些作品,比解决了一个工作中的技术难题,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写下来分享出去,还可以以教代学,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教给别人,看看能不能教得会。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