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随笔笔记的记录
目录介绍
- 01.华罗庚读书方法
- 02.如何做决策正确
01.华罗庚读书方法
华罗庚读书法。是指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
由薄到厚:一本书,当未读之前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
由厚到薄:当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1.1 一是把书读“薄”
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把学习内容概略地读一读,也叫概读,概读有利于统揽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
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
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知识的概要,对书初步感觉就是“薄”。
1.2 二是把书读“厚”
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细读”。主要指对每一节教材的阅读。初读每节教材还是需要略读,大体知道教材说的是什么,列出简要提纲,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从什么侧面说明和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略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要静下心来,细细地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要反反复复读,可以采用勾画的方法帮助阅读,也可以采用“复述”的方法。细读的首要任务是搞懂书里讲的是什么,切忌用自己的认识代替书里的的想法,把书的原意读偏了。
细读时,要勤于思考,有思考,理解才能深入下去,所谓“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这种思考过程的写照。可以站在书的立场上,设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把握书的思路;要培养联想的方法,举一反三;要特别注意联想中的反例,那往往是理解难点的关键,或者将把你引向发现。可把类似内容加以比较,问其异同,把认识引向深入。
有时候书的观点和思路会与自己的认识和思路有距离、有矛盾,想不通,对书提出质疑,这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疑,是活跃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问,是最可宝贵的读书学习状态。在细读过程中,联系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书就渐渐变“厚”了。
1.3 三是再把书读“薄”
这就是“复读”,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巩固记忆。复读主要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概略地阅读教材,熟悉的知识一览而过,生疏了的重要知识要多花一点时间唤起记忆,疑难的地方则要下功夫弄通弄懂。
第二是理清脉络。如果说细读是钻进去理解知识,那么,复读就是从部分知识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知识的整体。在复读中要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
第三是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经过反复的阅读后,你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了知识中的基本,熟练了运用知识的技能,你对书的感觉将是:主要内容越来越少,书变得越来越薄。
02.如何做决策正确
2.1 先来说一下背景
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但是怎么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呢?当面对选择时,有的人会深思熟虑,有的人会基于某些简单的原因,做出一些心血来潮的决策。
那到底怎么做才是最优方法呢?怎么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尽量正确呢?
绝大多数决策,之所以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在于 4 个原因。统称为“4F”,即框架(Frame)、情绪(Fear)、经验(Familiar)、决策风格(Focus)。
2.2 第一,框架。
决策的前提有以下三点:确认自己想实现的目标;获得足够而可靠的信息;依据目标和信息确认备选项。这三点共同构成了决策的“框架”。
大多数决策问题都出在框架上。如果认知和决策框架太过“狭窄”,就会局限我们的目标、信息和备选项。
如何破解这个困境呢?拓展视野。走出自己熟悉的模式,多去接触其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了解他们是怎么工作、生活的,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这会大大拓展你思考和选择的可能性。
反思自己的决策框架。试着列出所有的限制条件,然后问自己:这些条件真的成立吗?永远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2.2 第二,情绪。
情绪最容易犯的错误,一是贪婪,二是恐惧。它们的本质都是源于对“损失”的厌恶。基于此,我们要么会瑟缩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踌躇不前;要么热血上涌,不顾成本、收益和可能性,不撞南墙不回头。
如何破解情绪对我们的干预呢?可以使用量化 + 双向对比法。举个例子:像“一直得不到升迁,要不要跳槽”的问题?
一个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如果继续留下,多久才能升迁?升迁带来的收益能否覆盖成本?如何缩短这段时间成本?如果选择离开,要付出什么成本?可能得到的期望收益是什么?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2.3 第三,经验。
我们作决策都基于两个理由:一种是别人告诉你的信息;一种是自己经历过的、对相似事物的认知、经验和记忆。但很多时候,经验也没那么靠谱。
其一,经验会使我们放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忽略事物之间的差异,甚至会有意无意地挑选外界的证据,从而得出有利于我们立场的观点;
其二,经验是过去的、静态的,而时代不断在发展,我们对时间的误判往往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你能保证,你的经验一定是正确的吗?
如何破解呢?用事实和数据驱动决策。尽可能去搜集最新的事实、证据和数据,用它们来作为决策依据。让自己去关注问题与熟悉经验的不同之处。
2.4 第四,决策风格。
第一种会更聚焦于目标,痴迷于找出“最优解”,追求用最好的方式去做最正确的事情。这样的人,就称为“评估者”。
第二种会聚焦于行动,属于“行动者”。他们追求“满意解”,一旦陷入不满意状态,就会立刻采取行动,让自己到达一个更好的状态。
评估者在作决策时,往往会因为过度关注“最优解”而耗损大量精力,产生压力、焦虑和沮丧感,而这些,都会降低决策质量。另外,在大多数时候,“行动者”的表现似乎都更好一些。他们不但作出决策的时间更短,对决策的质量往往也会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