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感知能力软装潢
- 02.感觉感受和感知
- 03.感知能力的分类
- 04.外在的感知能力
- 05.内在的感知能力
- 06.必要因素观察力
- 07.感知能力的游戏
- 10.今天起改变三点
- 12.关于课后的作业
- 如果把“全脑启蒙”比喻成一棵树,土壤就是“全脑启蒙”的关键和总概;树枝包括了5大模块:表达能力、逻辑能力、情商培养、执行能力和感知能力。我把大脑比作别墅,“全脑启蒙”就是大脑的装潢。
- 进行过装潢的家庭一定深有体会,硬装潢是基础,户型的改变、窗户的修葺等都是基础。
- 但是真正让人住得很舒心、幸福感“爆表”的,一定要归功于家居的软装潢。感知能力是大脑别墅的软装潢,能增强体验生命的敏锐度,提高幸福感。
- 大脑的软装潢,即幸福感,主要来自于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的一部分就是观察力。观察力是生活接收器,“看到”是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前提。
- 只有看到了自己有什么、看到自己周围的朋友和家人、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份觉察会让我们觉得: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珍惜我们身边的人,这才是幸福感真正的源泉。
- 感觉:通过五感认识外界的世界。调用人的五感来认识外界的世界,这就是感觉,即我看到、我听到、我闻到、我尝到、我接触到……
- 感受:大脑对于外界信息的第一道加工程序,通过五感所认识的这个外界世界,对大脑来说是“原材料”。大脑接收了这些“原材料”后,经过初步加工会形成感受,即我觉得、我认为……
- 感知:大脑对于感觉、感受的进一步认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大部分人的感知都是无意识进行的。
- 感知能力包含两大模块:外在感知和内在感知。外在感知包括感知他人、感知声音、感知环境等;内在感知包括感知自己的呼吸、感知自己的情绪、感知自己的思维等。一个外在感知和内在感知真正平衡的人,更容易感恩并珍惜自己的生活。
- “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呼吸时,就会开始留意生活中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却常常忽略的事物。”这就是感受能力。
- 我自己深有体会,我很多时候会把一些东西“想当然”,从而缺少了感恩的心理。所以,只有当我们开始感知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才更能察觉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深呼吸,可以慢慢让情绪平稳下来。
- 感觉:谈论身体如何反应。如同“感知呼吸”一样,“感知情绪”也特别抽象。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但是,“感觉”是他们确确实实能感受到的。
- 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肢体状态以及对应的感觉时,他对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会有更好的感知。很多人最郁闷的是“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是心里堵得慌”。别人问:“怎么了?”他也不知道,只会说:“别理我,我就是烦。”“不知道”其实是最痛苦的。
- 如果我们明白:自己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对应的情绪是什么?就会有“我知道怎么回事,我可以控制住”的感知,就能正向反馈到感觉和感受上。然后,引导自己的感觉和感受, 把负面情绪转向正面,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
- 思维是隐性的感知,也许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和感受,但能否感知自己的思维,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应对外界的模式。
- 举个例子,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并学会调整自己如何思考。很多缺乏感知能力的人,很容易随着惯性“走到哪儿算哪儿”。这些人就像上面举例时说的:“我也不想发脾气,却脱口而出了。”“我也知道自己这一点不好,但没有办法,我改不了。”这些惯性思维其实是很可怕的。
- 区分人和事:一件事的失败不等于一个人的失败。很多人会有一个倾向:一遇到自己做不好事情,马上就全盘否定自我。把一件事的失败变成否定自己整个人,这是不对的。学会区分人和事的思维感知,是可以受用一生的。
- 多用因果关系句式。很多成人在生活中总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要么思维混乱——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怎么开始;要么行动力很差——想做一件事,却总是在拖延。这其实不仅仅是习惯问题,也是因为缺乏对思维的感知,不知道怎么开始,也不知道自己的思路到底是什么。
- 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每一个人不可能是一个孤岛,一定需要跟外界接触。所以,仅仅对自己的感知很敏锐是不够的,对外界的感知也特别重要。
- 外在感知,首先就是感知他人。我们都知道,多给情绪命名,允许痛苦的哭,允许情绪发泄,学会管理情绪,这些都是帮助知道自己的情绪怎么了,但这是不够的。所有的共情,千万不要只做一半。共情的目的不仅是让自己知道“我自己怎么了”,也是帮助自己理解“他人怎么了”。这样,以后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人。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多做一步就能改变。比如,我经常会问:“那个人怎么了?”这句话其实就是让自己明白,对方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
- 对自然界的生物充满敬畏。一个高感知、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人,会更加“惜福”。他知道,生命得来不易,“可以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 现在的人物质条件特别好,不缺任何东西。由于物质上的过度丰裕,导致一些人没有感恩的心,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幸福感较低。
- 感恩不等于“谢谢”。感恩是什么呢?很多人平时都会教我们:“你要说‘谢谢’,你怎么没说‘谢谢’呢?”事实上,感恩不等于“谢谢”。许多人张口闭口都会说“谢谢”,但是他其实只是说说而已,并不明白“感恩”的含义。“谢谢”是非常容易教的,但是要让人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却不容易。不要把“谢谢”变成“鹦鹉学语”,去理解“谢谢”背后的实际意义,而不是让“谢谢”流于形式。
- 如何条理地看。可以引导怎样是从左到右看,从外看到里。比如,当你描述小汽车时,先观察描述车身,然后打开车门描述内饰,然后描述座位的舒适度,这些都会学习怎样是有条理地看。
- 抓大放小地看。学会有条理地看以后,可以再教抓大放小地看,主要包括从整体看到局部和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
- 从整体看局部。春天到了,接触大自然,去公园散步半小时。有时候,远远地看到一片草地,等到慢慢走近后,可能会看到很多小野花,有白色的、红色的……有时会认颜色,有时会看形状。这个过程就是先从整体看到局部。
- 从主要到次要。观察雪人时,当你有条理地从上看到下以后,问:“你第一眼看到了这个雪人的哪一部分?”可能自己会说:“是彩色帽子。”“是彩条的围巾。”这其实是注意到事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我们先看到的是事物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
- “有条理地看”和“抓大放小地看”这两个方法可以灵活运用,观察没有绝对的对错。对于观察的这些小技巧,要在合适的情景下学会灵活替换,有时甚至是叠加运用。
- 快速扫视:练习快速扫视和扫描环境的能力。尝试在一段时间内快速扫视房间或周围的环境,注意细节和变化。这可以帮助你更快地捕捉到重要的信息。
- 视觉记忆训练:进行视觉记忆训练,例如观察一张图片或场景,然后尝试回忆和描述其中的细节。逐渐增加难度,例如增加细节数量或减少观察时间,以提高你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 视觉游戏和挑战:尝试玩一些视觉游戏和挑战,如找出不同之处、解密图案、观察和记忆图像等。这些游戏可以锻炼你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 多感官训练:练习多感官的协调和观察。例如,尝试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手触摸一个物体,同时观察和感知它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你整合多种感官信息,提高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 我看到了什么(目的:培养感知观察的欲望)。这个游戏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打发走路时间,其实也是很好的培养观察力的游戏。有基础版和进阶版两个版本。
- 基础版。走在路上,说看到了什么,能看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说,但是不能重复,谁重复就算输了。
- 进阶版——按主题找。这时可以加大游戏的难度。会用主题来去发现“看到了什么”。比如,找到你看到的所有三角形的东西,找到你看到的所有红色的东西。进阶版游戏不是比“谁先说重复谁输”,而是比“谁先最快找到谁就赢”或“谁找到下一个谁就赢”,有点儿像带着更多的主题和认知意味的寻宝。进阶版游戏的好处是,让观察力更加敏锐,有的放矢的观察任务会培养更强烈的观察欲望。
- 记录天气,目的主要是强化感觉和思维的连接。每天观察天气,目的不仅是知道天气名称,更需要理解天气带来的感受。
- 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说“今天是晴天”“今天下雨”,还需要理解天气带来的感受。比如,如果是晴天,会说:“天空是蓝色的(视觉),阳光照进来很暖和(触觉),所以今天是晴天。”
- 通过这类“找找看”的游戏,找出所有的马或找不同等。什么不见了?你拿一个篮子或者一个包,里面放一些孩子熟悉的物品,逐一拿出来,让自己全部记住。之后,闭上眼睛,你拿走其中的几个,看看什么不见了。这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记忆力,还可以锻炼观察力。观察力是记忆力的第一步,因为只有看到了,才能记住。
- 第一,记得提醒自己:能力培养很重要,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的培养更重要。
- 第二,当你在关注对内感知时,不妨问问自己:有向外看吗?对他人、声音和环境关注吗?好奇吗?有没有感知能力?
- 第三,当你在评判“有用”“没用”时,请告诉自己:有些“没用”,恰恰最有用,身心平衡、幸福感恩的状态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学习“有用”。
- 现在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下,你工作时和伙伴们一起做一个项目,你是主要负责人,辛辛苦苦熬夜一周,赶出了一份特别好的报告。但第二天去分享成果的是你的同事,老板赏识的也是你的同事,对他大力表扬。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我相信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 有的人马上生气:“怎么可以这样?”有的人可能直接跟同事大吵大闹,去讲理:“你为什么抢了我的功劳?这个公司太不公平了!”。
- 有的人会生闷气,在心里想:“吃了个哑巴亏。”也觉得很郁闷:“在这个公司干活儿没劲,我跳槽吧,这个公司什么都不好。”
- 还有一种人,当下会生气,但是马上就想道:“要找领导谈谈,因为要给自己争取利益。”接下来他就会想:“跟领导谈时要说什么?”因为光去抱怨情绪没用,跟领导谈话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然后,他就会说:“我做了什么?我的预期是什么?我需要从领导那里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 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一定遇到过这3种人,说不定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类人。不管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光宣泄情绪没有用。
- 很多人到事后,反而会感到后悔、郁闷,觉得没解决问题,发泄过后会问自己:“如果重新来过,我应该怎样?”你会用同理心去想:“我要找老板去谈,老板希望得到的信息是什么?”你会进行计划:“既然要去谈,要争取的是自己的利益,那我应该一步一步怎么谈?”你也会进行自我控制,会告诉自己:“生气没用,所以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思考。
- 很多成年人因为生活忙碌而常常缺失感知力,不妨制订一个计划,选择某一领域,提高感知力,并且坚持30 天。
- 请写下来,你选择的领域是什么?选择的原因是什么?每天准备如何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