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清朝历史的故事
目录介绍
- 01.曾国藩五勤的法则
- 11.和珅给米中撒沙子
- 16.庞清云为何杀降兵
- 17.年羹尧为何必须死
- 44.林则徐对鸦片转变
01.曾国藩五勤的法则
1.1 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1.2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1.3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1.4 四曰:口勤
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1.5 五曰:心勤
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
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11.和珅给米中撒沙子
1.了解当时故事
大清乾隆年间,说一个地方遭灾了,朝廷开办施粥厂,免费向灾民施粥,赈灾济民。
和珅和纪晓岚一起去视察粥厂的时候,和珅随手抓了一把沙土洒在粥里。纪晓岚很气氛,质问和珅为何如此。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有吃就不错了,是不会介意粥里有沙子的。
这个故事是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一段内容,里面和珅和纪晓岚风趣幽默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段几分钟的经典台词,至今听来也是振聋发聩。原因在于,它不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对比形象,还深刻的在线了文人治国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官场人情的冲突。
估计有一部分人应该想到了,这就是和珅和纪晓岚关于“糠麸救灾”争论,也是逻辑与现实的争论。
2.纪晓岚的观点
以理想主义的士大夫为代表的纪晓岚认为,燕城的贪官无法无天,竟然泯灭人性地将朝廷分发给灾民的粮食换成了牲口吃的草料和糠麸。
纪晓岚一生嫉恶如仇,当然对此等事情看不下去,质问和珅,认为当朝着贪官该被抨击,贪官应该受到惩治,他觉得当下应该查出贪官并且制止此事,可是后来发现贪官官官相互,一时半会也难以改变朝廷的政治体系。
3.和珅的观点
和珅为代表的现实官僚主义则是经历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最大的目的是维护朝廷的稳定、安定,对待灾民饿不死闹不起来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有吃就不错了,是不会介意粥里有沙子的。和珅的职责是什么,是带着皇帝给的定量的粮食,让最多的人不被饿死,而不是给人送温暖。
和珅比纪晓岚想得更远的是,当一场天灾下来,夺走的不仅是百姓碗里的粮食和食物,更重大的影响是,天灾会毁掉、瓦解灾区当地的社会秩序。
这才是最致命的,灾民没人管理和抚恤,更容易衍生社会动乱。
4.谁更加有智慧
赈灾粮下来,没有一层官员是不贪的,从上贪到下,剥削下来,基本上发到灾民手里的就很少了。
和珅把这些米的质量搞差,那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官员根本没法拿这些米,只能心疼的分给灾民。
而原本还过得去,但为了占便宜浑水摸鱼的人就不会来吃这种掺有沙子的粥了,这样一来才能让真正需要救济的人活下来。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上,和珅做得比纪晓岚智慧。纪晓岚看到了表面,和珅却看到了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因为这里面其实蕴含着一个经济学原理。
在经济学里面,这叫“市场区隔问题”。是指按照消费者依不同的需求、特征,将消费者区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从而形成各个不同的消费群。
放到这个故事里,就是在粥里掺了沙子,这种粥不好吃了。非灾民就不会来蹭吃蹭喝了,最后留下的粥,就接济到真正的灾民。
一把沙子把排队等粥的人隔成了不同的群体,这就是市场区隔。在经济规律面前,人道不值一提。
是先救灾民,还是救官员政治体系的社稷呢?应该答案也呼之欲出了吧。面对腐败的政治体系一时是无法改变的,将筹集的粮食和银两换成糠麸,不仅解救了更多灾民的性命,防止灾区由“天灾”变成“人祸”。
糠麸赈灾,也大大减少了贪官贪污赈灾物资的概率,让更多的粮食流向灾区最需要的地方。
5.看待这个问题的
当年看这一幕对白的时候,也是一个小愤青,自然是觉得纪晓岚纪大人这边。但当我如今回首再看这一幕,不得不觉得和珅说的有几分道理。
无法与举国的贪官为敌,也无法改变制度,只能顺着时代而一同腐化。所以人不能总是抱怨哪些无法或者一时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应该是顺从环境最大条件创造更大价值。
6.类比公租房
公租房不建议配备卫生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特权人士的占用,确保普通老百姓能够申请到公租房。
具体来说,如果公租房配备卫生间,可能会吸引有钱有权的人将其占为己有,然后再转租给需要住房的普通老百姓,这样普通老百姓就很难申请到公租房。
因此,不配备卫生间的公租房显得不那么完美,从而减少了被特权人士占用的可能性,使得普通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申请到这些住房
16.庞清云为何杀降兵
16.1 很简单没粮食
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有粮好聚兵”,所以如果没有粮食很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
在电影中,庞青云的人马都需要向其他人“赊欠”军粮,哪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活这多出来的5000人。
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复叛,以至于连累庞青云的“乌纱帽”,所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屠杀。毕竟,作为“叛军”的太平军,对于清廷而言,死活都无所谓。
所以,庞青云才会如此有恃无恐。当时军粮供应严重不足,如果供应给苏州城内的降兵,庞青云就不能继续抢功攻打南京。
庞青云本来就是利用所有人为了自己功名利禄,最终目的就是占领南京。此时当然六亲不认,将降兵杀光,只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而已。
真实历史就是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兵。原因如下:
16.2 对太平军不信任
太平军假投降并不是第一次,而当时太平军将领提出要保留部队的完整性。资料记载:八王5日下午16时之后提出要求,他们让程学启转告李鸿章,要求添立二十营(一万多人)、奏保副将以上官职。
当时苏州太平军还有约2万多人,而淮军围城的也不过4万人而已。留着这样一支不可靠的部队,对李鸿章是个很大的威胁。
在太平天国后期,所谓的王也好,主将也罢,不过是一处处拥兵自重的实力派。名义上有太平天国的王爵,暗地里又和清军进行勾结。
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领受了太平天国的奏王,但是却最终出卖了英王陈玉成。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些大大小的骑墙军阀并不信任,于是只好将其杀死,避免出现其他变故。
毕竟,这8人,统帅的军队达到2万余人,真要闹僵起来,必然会是一场超级风暴。
16.3 不愿意给钱给官耍赖
当时淮军的军饷很紧张,主要依靠上海地区的供应。但之前淮军数量只有一二万人,供应还是凑合的。
此时淮军已经增加到七八万,军饷开销很大,逐步坚持不住,李鸿章为此焦头烂额。但之前骗苏州太平军将领投降,开了很多空头支票,许诺给大量军饷,还许诺太平军投降的八个王都可以当官,现在无法兑现。
既然兑现不了,干脆杀人灭口,直接耍赖。反正李鸿章有朝廷支持,苏州丢了以后南京也危在旦夕,可以不用考虑后果。
唯一只需要搞定中间人,常胜军领袖洋鬼子戈登就行了。
16.4 朝廷暗中鼓励
总体来说,慈禧对于太平军极为痛恨,是很希望将他们杀光的。之前湘军曾经多次进行屠城,朝廷均没有干涉,装作看不见。
相反,淮军的军纪较好,主要是他们的举动多在洋人监视下,除了上海的各路神仙,还有协同作战的戈登在内的大批洋人官兵,不能乱来。
但李鸿章心里清楚,即便他屠城,慈禧也是绝对举双手双脚支持的,所以毫无顾虑。事实也是如此,慈禧并没有因为苏州事件对李鸿章进行任何处分,反而还帮助他搞定了愤怒的戈登。
17.年羹尧为何必须死
17.1 年羹尧是谁
年羹尧曾经是雍正最为信任的心腹,在康熙年间,他已经拥有了非常巨大的权势,在雍正皇帝登位之后,他这名雍正皇帝的小舅子权势就更加庞大起来。
17.2 早期年羹尧是雍正心腹
在雍正皇帝即位的之初,他对整个朝廷大局其实是怀有一种恐慌感的,生怕会有人出来颠倒了自己的皇权,于是他就开始采用起了各种应对措施。
而在京城之外的边省地区,他则把自己的信任交给了年羹尧,委以年羹尧非常庞大的军权,让年羹尧一度晋升到了抚远大将军的位置上。
清朝时期,将军的职权非常崇高,在一些偏远地区,将军几乎掌管着整个省份或者地区的所有大权,比内地一些权柄滔天的总督还要厉害。
抚远大将军就更加不同了,抚远大将军是普通将军职衔的一个升级版,相当于清朝的兵马大元帅,他们的职权范围是不受控制的,战火蔓延有多大,他们的掌控范围就有多大。
年羹尧在雍正登基早期曾给雍正皇帝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感以及帮助,为此,他甚至被雍正称之为恩人,由此可见其地位之尊荣!
17.3 君臣关系的改变
年羹尧在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是非常良好的,不会随随便便的贪墨,对雍正皇帝也毕恭毕敬着。但是随着他权力的上升、随着他战功的积累,他内心却开始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首先他开始变得非常的贪婪,常常凭借着自己的权力收受朝廷各类官员们贡献给他的好处,一度成为了雍正朝最大的贪官。
膨胀之极的年羹尧并没有感受到危机。还非常自以为是的在西北搞起了年选。自己任命朝廷官员,皇上最终当然不能容忍自己的权威被践踏。
还有就是,他对雍正皇帝不再如同以往一般恭敬。他开始有些飘了,在后期见雍正皇帝的时候,竟然不再行君臣之礼,就仿佛朋友一般。这点就让雍正皇帝有些无法接受了,虽然早期他因为宠信年羹尧免了他很多礼节。
17.4 找借口拿下年羹尧
在对年羹尧抄家的过程中,手下人从年羹尧家中找到了一本非常犯忌讳的书籍,这本书籍就是年羹尧手下幕僚汪景祺所写的《西征随笔》。
在他看到书中一段文字时,产生了要杀掉这位幕僚的想法。这段文字就是:皇帝挥毫不值钱。
那七个字里讲的皇帝并不是雍正皇帝,而是雍正皇帝的父亲康熙。这句话也不是汪景祺自己说的,而是他一个同乡在看到别人拿到康熙皇帝御赐的毛笔沾沾自喜时,说出的一句讽刺话语,说的就是皇帝的毛笔不值钱的意思。
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句简单的话语是有很多理解意思的。当时雍正皇帝就把这句话理解成了“皇帝根本不值得一提”,将其视之为了藐视皇权。
再加上汪景祺在书中对自己提出的批评以及对年羹尧拍的马屁让雍正皇帝升起了巨大的怒火,他就让人把这位年羹尧曾经的幕僚给砍了头。
44.林则徐对鸦片转变
44.1 为何要求禁烟
林公向皇帝建议禁言,是基于两点原因:1.鸦片摧残国人身体。2.鸦片造成中英的巨额贸易逆差,导致严重的白银外流。
对于满清政府而言,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所以清政府支持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虽然是所谓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其实受时代局限,他对英国的了解也是非常少的。
一场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惨败,是林则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44.2 晚年他的转变
林则徐公晚年的确是提倡过种植鸦片的,他原话是这么说的: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意思大概是国内种植罂粟亦无不可,我所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如果我们种出鸦片比外国便宜,谁愿意舍近求远?让银钱在内地自相流通,也无大碍。
44.3 有自己无奈之处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很多年说的,听起来的确让人惊讶。之所以这么说,实在是出于无奈。
晚年的林则徐,面临的局面是——禁烟已无可能,鸦片基于摧残身心,让白银大量外流。在这个基础上,林则徐只能尽力减少损失。
那么就由中国种植鸦片,既然禁烟不可能,就干脆让中国人自产自销,总好过白银外流,把钱让外国人赚去。
44.4 如何评价林则徐晚年建议
虽然政府允许种植鸦片后患也不小,但是站在当时国家财政出现巨大危机,鸦片也禁不住的情况下,林则徐能不顾个人的荣辱(提倡种植鸦片必将遭受古板的士大夫与读书人痛骂)因时制宜的提出这个建议,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不是不知道鸦片的危害。但是在独木难支、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通过种植鸦片扭转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