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春秋战国的故事
目录介绍
15.管鲍之交友谊故事
- 管鲍之交是一个古代中国的故事,讲述了两位智者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 从此以后,管仲和鲍叔牙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了齐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信任,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 管仲知道了鲍叔牙为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齐国求情的事情后,非常感动。他深刻地认识到了鲍叔牙对自己的忠诚和友谊,从此以后更加珍惜两人之间的关系。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也因此被后人誉为“管鲍之交”。
- 管鲍之交的故事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无论身份高低,只要有智慧和才能,就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友谊和人才重用的经典典故之一。
33.廉颇负荆请罪故事
-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是个能言善辩之人,他几次随同赵王会见秦王,都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和慷慨陈词,令骄横霸气的秦王敬畏三分,因此很受赵王器重和赏识,以至官至上卿,职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 廉颇是个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将军,见蔺相如官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扬言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建功无数。区区一个蔺相如,出身低微,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职位就在我之上,这是我的耻辱!
- 我若见到他,定要当着众人的面好好羞辱他一番。”
- 蔺相如听说后,不论出行还是上朝,总是有意地躲开廉颇。
- 一次,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走,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而来.他立即命人将自己的车拐进了一条小巷,直到廉颇的马车过去了,他才从小巷出来继续前行。
- 蔺相如的随从们忍不住问他:“您为何如此怕他?”蔺相如笑了笑,反问他们:“你们说秦王和廉颇谁厉害?”随从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 蔺相如说:“既然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随从们说:“那您为何总是躲着他?”
- 蔺相如说:“我有意躲避廉将军,是不想和他发生冲突,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秦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才不敢侵犯我们的,如果我们两人相争,那就好比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赵国的力量会大大削弱,那样秦国就会乘机攻打我们,我躲避廉将军是为赵国着想啊!”
- 廉颇最后负荆请罪
- 廉颇听说此话后,大受感动。他想到自己对蔺相如不恭的言语和行为,十分羞愧,就脱掉上衣,露出肩膀,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 蔺相如见状,赶忙扶起老将军。此后,他们二人冰释前嫌,一心为国,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
- 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只注重一己私利,要扫除报复之心和嫉妒之念,胸襟要博大,尤其在事关大局时,必须克己忍让,宽容大度。
43.凿壁偷光故事逆转
“凿壁偷光”的典故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但你知道主人公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吗?老师没有讲吧?
小时候的匡衡是刻苦学习的典范,前半段确实也极富教育意义,出身贫寒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愤读书,果然成了一代儒学大师,并被汉元帝所赏识,进宫做了官,然后一路爬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的高位。
史载,匡衡屡次上书,劝谏皇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有才又直的他很快就再进一步,封侯拜相,位极人臣。
然而,转折来了。也许是官位高了,胆子小了,匡衡开始阿附权贵、不敢直言,甚至贪赃枉法,收受贿赂。
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结党营私,把持朝政,祸害百姓,但身为宰相的匡衡不但无一言谏上,反而巴结奉承,“阿附畏事显”。
元帝死后,匡衡就被人告发“专地盗土”,被成帝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匡衡是不是因为党争而被人告发,不好判断,但贪污一事却是实锤,据《汉书》记载,匡衡受封乐安侯时,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他却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四万多亩。
一勤俭持家、奋发图强之人最后却因贪污而穷困潦倒,这样的剧情想来老师是不会告诉涉世未深的同学们的。
并不是努力上进的人,他的品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