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宋辽西夏金历史
目录介绍
- 10.岳飞被杀为何不反
- 12.伤仲永故事的反思
10.岳飞被杀为何不反
10.1 皇帝为何想杀岳飞
皇帝之所以想杀岳飞,原因有很多。皇帝从不担心军队实力不够强大,而是怕它太强大,以至于自己无法控制,威胁自己的宝座。
面对声誉日上、大权在握的岳飞,精于政治权术、身居皇位的宋高宗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肯定会处心积虑杀之而后快。所谓“莫须有”的罪名实际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岳飞在外出征的时候,宋高宗连着发了十二道金牌要岳飞赶紧回来,按道理来说岳飞这个时候已经感到不对劲了,可是他依然是选择带了几个人就去见皇帝了。
有人说是岳飞没有反的心思,所以他掌管的军队才不会造反,这个观点的确是没有错的,除此之外就是,岳飞被杀的时候,岳家军已经被皇帝给解决了,压根没有人有能力站出来造反。
试想一下,岳飞这种人,即使是皇帝想杀他都要掂量几下,不可能直接杀的,在杀之前肯定要做好各种的准备。
杀岳飞之前就已经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分化岳家军,将许多的老将领直接给罢免了,岳飞要被杀的时候,在宋高宗的手段之下,岳家军里的很多将领都是各怀鬼胎,没有人想着去救,当然也是有人想反的,只不过没有条件去做。
10.2 皇帝杀岳飞的计划
赵构和秦桧杀岳飞,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工程。主要有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岳飞调到临安,担任枢密副使。明升暗降,切断岳飞和岳家军的直接联系。
第二步,指示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等人弹劾岳飞,说岳飞以前在军中有“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等问题,从而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让岳飞彻底没了兵权。
第三步,分化岳家军阵营。岳家军中前军的副统制王俊,因为没有战功,无法升迁,被秦桧发展成反岳第一人。接着,郝晸、傅选等人也参与了进来。岳家军中军统制王贵,因被秦桧抓到把柄,受到要挟,不得不背叛参与反岳。
第四步,大面积撤换岳家军中的高级将领。据史料记载。在这段时间,除了以上说到的王贵、王俊、郝晸、傅选没有调换外,其余人员都进行了调换。
第五步,砍掉岳飞的左膀右臂。这便是王贵等人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岳飞最得力的干将张宪写信,让张宪上书朝廷,恢复岳飞职务的事。从而把张宪和岳云抓起来。当这两人抓起来定罪的时候,也就砍掉了岳飞的左膀右臂,同时也剔除了岳家军的种两杆旗帜。当这两杆旗帜不在了的时候,岳家军想要造反,也是群龙无首,不可能实现了。
第六步,也是最后一步,把岳飞抓起来审判。
10.3 后来为何岳飞签押
岳飞开始坚决不画押,他不画押此案就会一直拖下去。岳飞下狱之处,有个狱卒对岳飞照顾很好。可后来狱卒却靠着门斜站着,对岳飞全无恭敬之态。
岳飞就问原因。这狱卒就说,岳飞你其实是个逆臣。岳飞听了,并没有生气,而是“请”问缘故。
于是,狱卒就讲了一番道理,狱卒曰:“世人皆知你是大英雄,我看不是!你和圣上产生了矛盾,圣上对你有疑心,这是你没做好臣子!即便你无罪释放,圣上也会为防你劳心劳力,而你因无罪受冤,心中肯定会有埋怨,久而久之,谋反之心有也!”
狱卒这一番话看似没道理,其实是站在宋高宗的立场上看问题。岳飞作为古人,其实也很习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他很快就接受了狱卒的观点,签字画押,认可了罪状。
岳飞认可罪状,表面上看是因为狱卒劝说,骨子里却是他看清了君臣之间的关系,看清了他如今的局势。
宋高宗赵构担心的是岳飞会效仿宋太祖拥兵自重,最终黄袍加身,夺了他的江山。岳飞一生忠诚,或许没有这个想法。
可是,一旦他出狱后,他的部下保不齐便有这种想法。比如张宪,就极有可能拥立岳飞为帝。当初宋太祖会发动陈桥兵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将不忠于皇帝,只忠于赵匡胤。
有一句话叫做“斯人无罪,怀璧其罪”。就算岳飞无心造反,但他确实拥有了颠覆江山的强大能量,因此,宋高宗一定会想方设法整死岳飞。
10.4 岳飞签押还有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以岳飞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认罪的。根据史料记载,虽然严刑逼供,但岳飞什么也没有招,也不认罪,只是写了八个字:天理昭昭,天理昭昭。
那意思再明显不过,我岳飞一生无愧青天。无愧国家,无愧百姓。这说明岳帅至死都没有在供状上签字,哪来的狱卒说的所谓义正辞严的话。至于听了一个狱卒的话才签字画押,是后来人加上的。
有人认为岳飞被害,秦桧只是作为执行者,而真正的主谋则是宋高宗赵构。因为高宗赵构对岳飞态度,随着岳飞兵权的增大、功勋的增加以及当时战争形势的变化,逐渐从喜欢、依托到忌惮、不信任、猜忌。
总之一句话,赵构要的是一个能打仗又绝对忠心的奴才而已,而不是一个充满主见、有胆有识、深得百姓人民喜爱的大将军。
所以,最终赵构授意秦桧谋害岳飞。如果不是赵构后面默许,秦桧也不会并且也不敢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污蔑岳飞并加以杀害。
12.伤仲永故事的反思
伤仲永谁写的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创作分析 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17.范仲淹有志天下
- 范仲淹有志天下原文
-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北宋。
-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宰相肚里能撑船
-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
- 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长得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
- 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王安石使了一计,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在家中。
- 入夜,他潜入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举拳就要砸门捉奸,但是就在这节骨眼上,“忍”字给他当头一棒,让他冷静下来。
- 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自己的爱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他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
- 不料,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guā)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
- 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来自一首诗
- 一晃儿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 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想到这儿她顿感无地自容。
- 可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 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 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弱冠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
- 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忍”字当头,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