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解释器模式设计思想
目录介绍
- 01.解释器模式基础
- 1.1 解释器模式由来
- 1.2 解释器模式定义
- 1.3 解释器模式场景
- 1.4 解释器模式思考
- 1.5 解释器模式特点
- 1.6 主要解决问题
- 02.解释器模式原理
- 2.1 罗列一个场景
- 2.2 用例子理解解释器
- 2.3 需求普通实现
- 2.4 案例演变实现
- 2.5 解释器模式实现步骤
- 03.解释器模式结构
- 3.1 解释器模式结构
- 3.2 解释器模式时序图
01.解释器模式基础
学习解释器模式,它用来描述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语言”解释器。比起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更加小众,只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会被用到,比如编译器、规则引擎、正则表达式。
所以,解释器模式也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你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1.1 解释器模式由来
1.2 解释器模式定义
解释器模式的英文翻译是 Interpreter Design Pattern。
在 GoF 的《设计模式》一书中,它是这样定义的:Interpreter pattern is used to defines a grammatical representation for a language and provides an interpreter to deal with this grammar.
翻译成中文就是:解释器模式为某个语言定义它的语法(或者叫文法)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用来处理这个语法。
1.3 解释器模式场景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定义,我举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实际上,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类比中英文翻译。我们知道,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是有一定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定义中的“语法”。
我们开发一个类似 Google Translate 这样的翻译器,这个翻译器能够根据语法规则,将输入的中文翻译成英文。这里的翻译器就是解释器模式定义中的“解释器”。
1.4 解释器模式思考
1.5 解释器模式特点
1.6 主要解决问题
02.解释器模式原理
2.1 罗列一个场景
举个更加贴近编程的例子。
- 假设我们定义了一个新的加减乘除计算“语言”,语法规则如下:
- 运算符只包含加、减、乘、除,并且没有优先级的概念;
- 表达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句子”)中,先书写数字,后书写运算符,空格隔开;
- 按照先后顺序,取出两个数字和一个运算符计算结果,结果重新放入数字的最头部位置,循环上述过程,直到只剩下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是表达式最终的计算结果。
2.2 用例子理解解释器
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上面的语法规则。
比如“ 8 3 2 4 - + * ”这样一个表达式,我们按照上面的语法规则来处理,取出数字“8 3”和“-”运算符,计算得到 5,于是表达式就变成了“ 5 2 4 + * ”。然后,我们再取出“ 5 2 ”和“ + ”运算符,计算得到 7,表达式就变成了“ 7 4 * ”。最后,我们取出“ 7 4”和“ * ”运算符,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 28。
2.3 需求普通实现
用户按照上面的规则书写表达式,传递给 interpret() 函数,就可以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
public class ExpressionInterpreter {
private Deque<Long> numbers = new LinkedList<>();
public long interpret(String expression) {
String[] elements = expression.split(" ");
int length = elements.length;
for (int i = 0; i < (length+1)/2; ++i) {
numbers.addLast(Long.parseLong(elements[i]));
}
for (int i = (length+1)/2; i < length; ++i) {
String operator = elements[i];
boolean isValid = "+".equals(operator) || "-".equals(operator)
|| "*".equals(operator) || "/".equals(operator);
if (!isValid)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xpression is invalid: " + expression);
}
long number1 = numbers.pollFirst();
long number2 = numbers.pollFirst();
long result = 0;
if (operator.equals("+"))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 else if (operator.equals("-"))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 else if (operator.equals("*"))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 else if (operator.equals("/"))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
numbers.addFirst(result);
}
if (numbers.size() != 1)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xpression is invalid: " + expression);
}
return numbers.pop();
}
}
在上面的代码实现中,语法规则的解析逻辑(第 23、25、27、29 行)都集中在一个函数中,对于简单的语法规则的解析,这样的设计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复杂的语法规则的解析,逻辑复杂,代码量多,所有的解析逻辑都耦合在一个函数中,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拆分代码,将解析逻辑拆分到独立的小类中。
2.4 案例演变实现
该怎么拆分呢?我们可以借助解释器模式。
解释器模式的代码实现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模板。应用设计模式主要是应对代码的复杂性,实际上,解释器模式也不例外。
它的代码实现的核心思想,就是将语法解析的工作拆分到各个小类中,以此来避免大而全的解析类。
一般的做法是,将语法规则拆分成一些小的独立的单元,然后对每个单元进行解析,最终合并为对整个语法规则的解析。
前面定义的语法规则有两类表达式,一类是数字,一类是运算符,运算符又包括加减乘除。利用解释器模式,我们把解析的工作拆分到 NumberExpression、AdditionExpression、SubstractionExpression、MultiplicationExpression、DivisionExpression 这样五个解析类中。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对代码进行重构,重构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当然,因为加减乘除表达式的解析比较简单,利用解释器模式的设计思路,看起来有点过度设计。不过呢,这里我主要是为了解释原理,你明白意思就好,不用过度细究这个例子。
public interface Expression {
long interpret();
}
public class NumberExpression implements Expression {
private long number;
public NumberExpression(long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public NumberExpression(String number) {
this.number = Long.parseLong(number);
}
@Override
public long interpret() {
return this.number;
}
}
public class AdditionExpression implements Expression {
private Expression exp1;
private Expression exp2;
public AdditionExpression(Expression exp1, Expression exp2) {
this.exp1 = exp1;
this.exp2 = exp2;
}
@Override
public long interpret() {
return exp1.interpret() + exp2.interpret();
}
}
// SubstractionExpression/MultiplicationExpression/DivisionExpression与AdditionExpression代码结构类似,这里就省略了
public class ExpressionInterpreter {
private Deque<Expression> numbers = new LinkedList<>();
public long interpret(String expression) {
String[] elements = expression.split(" ");
int length = elements.length;
for (int i = 0; i < (length+1)/2; ++i) {
numbers.addLast(new NumberExpression(elements[i]));
}
for (int i = (length+1)/2; i < length; ++i) {
String operator = elements[i];
boolean isValid = "+".equals(operator) || "-".equals(operator)
|| "*".equals(operator) || "/".equals(operator);
if (!isValid)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xpression is invalid: " + expression);
}
Expression exp1 = numbers.pollFirst();
Expression exp2 = numbers.pollFirst();
Expression combinedExp = null;
if (operator.equals("+")) {
combinedExp = new AdditionExpression(exp1, exp2);
} else if (operator.equals("-")) {
combinedExp = new AdditionExpression(exp1, exp2);
} else if (operator.equals("*")) {
combinedExp = new AdditionExpression(exp1, exp2);
} else if (operator.equals("/")) {
combinedExp = new AdditionExpression(exp1, exp2);
}
long result = combinedExp.interpret();
numbers.addFirst(new NumberExpression(result));
}
if (numbers.size() != 1)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xpression is invalid: " + expression);
}
return numbers.pop().interpret();
}
}
2.5 解释器模式实现步骤
03.解释器模式结构
3.1 解释器模式结构
解释器模式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组件:
- 抽象解释器(Abstract Expression):定义了解释器的接口,包含解释和执行表达式的方法。
- 终结符表达式(Terminal Expression):表示语言中的终结符,实现了抽象解释器接口,并实现了解释和执行表达式的方法。
- 非终结符表达式(Non-terminal Expression):表示语言中的非终结符,实现了抽象解释器接口,并实现了解释和执行表达式的方法。
- 上下文(Context):包含解释器需要的全局信息,用于传递给解释器进行解释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