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08.摸鱼儿故事叙述1
- 09.江郎才尽的故事1
- 10.孔乙己大约死了
- 11.记得少年闰土吗1
- 12.卖火柴的小女孩
- 13.怎样去评价福贵
- 14.宰相肚里能撑船
- 15.破镜重圆的故事
- 16.庄周梦蝶的故事
- 17.范仲淹有志天下1
- 18.燕雀安知鸿鹄志
- 19.闻鸡起舞的典故
- 20.孟母三迁的故事
- 21.熟能生巧的故事
- 56.闲云孤鹤的故事
- 57.镜花水月的故事
- 59.青梅竹马的来历
- 60.秉烛夜游的故事
- 61.什么是人面桃花
- 62.倾国倾城的来历
- 63.名落孙山的故事
- 64.胸有成竹的故事
- 65.巧取豪夺的故事1
08.摸鱼儿故事叙述
- 先来看一首词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 故事简单介绍
-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出生在太原秀容(现属忻州),是北魏皇室后裔。泰和五年(1205年),这一年他刚满16岁,正是一位翩翩少年,正赶赴并州参加科举考试。
- 他漫游汾水岸边,遇到一位猎人手提两只大雁。猎人说“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 元好问听了无比悲伤,他买下那两只大雁,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 大雁是爱情的象征
- 大雁,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是忠贞爱情的象征,根据《仪礼》记载,先秦时代男子去女方家求婚,一定会带上一对活的大雁作为贽见之礼。
- 大雁具有一种神奇的秉性,一对大雁结成配偶之后,便会厮守终生,一旦丧偶,则矢志不渝,孤独终老。
- 十六岁的元好问手捧殉情的大雁,望着奔流而下的汾河。他和朋友们立于寒风之中,挥泪送别这对痴情的大雁,如同易水岸边送别荆轲,拔剑击柱,慷慨悲歌,“满座衣冠似雪”。
- 当年汉武帝的天子楼船喧哗箫鼓,如今不过是归于浮尘,无人凭吊。而大雁的爱情却化为永恒,穿过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直至千秋万古。
- 他的仕途
- 元好问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16岁时参加金朝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直到第七次成为进士,如果非要说性格,应该算是一个儒家士大夫的人格吧。
- 元好问生活在金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当中,是金朝文坛重要领军人物。他一直忠君爱国,蒙元入侵,金朝灭亡,元好问被下狱。
- 蒙元中书令耶律楚材爱元好问之才,对其多有庇护,他在此间编撰金朝已故文人文学作品集《中州集》,多有怀念故国之意。
- 元好问后来曾觐见忽必烈,说服忽必烈尊崇儒学,忽必烈请他担任儒学大宗师,要说历史影响,应该说对蒙元时期保存儒家香火有重大功绩吧。
09.江郎才尽的故事
- 历史上真有江郎吗
- 江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文学家、散文家江淹,江文通,先后在三个王朝做官,“江郎才尽”出自记载他的一个小故事。
- 先看《南史·江淹传》如何描述
- 在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文采,是南朝时期有名气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就仿佛天才一样,在6岁的时候就能够作诗,泰始四年时,他被举荐成为了秀才。
- 同一年,他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凭借自己的才华横溢接连得到了晋封。江淹年轻的时候,是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诗文都是上品佳作,在当时的文化圈很有名气。
- 江淹做了官以后,年纪渐渐大了,他发现自己写的文字没有以前好了,甚至还有退步的迹象,有灵感了马上提笔写下了,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文采。
- 江郎才尽的传说
- 于是,就有人开始编了两个传说来解释江淹文采失去的原因:第一个是说,江淹有一天坐着船在禅灵寺的河边靠岸,忽然很困,就睡着了,梦见一个叫张景阳的人,那人向江淹讨要一匹丝绸,江淹莫名其妙,下意识往自己怀里一掏,真的有丝绸缎子,于是拿出来,给了张景阳,醒过来以后,再也做不出锦绣文章了。
- 另一个传说也类似,就是江淹还是在外面睡着了,也不知道江淹哪那么缺觉,这次是在冶亭睡着的,忽然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的一支笔在您哪里,现在该还给我了吧?”江淹从怀里掏出一支笔给了郭璞,醒过来,写不出好文章了。
- 后世成了俗语
- 反正无论做的什么梦,江淹是做不出好文章了,所以后世引出一例成语:江郎才尽。是日常用到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江郎的文才比以前有所退步。
- 一般我们在形容一个人之前才华横溢,可后来文采退步,甚至是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异常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个成语江郎才尽。
10.孔乙己大约死了
- 为什么文章中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 因为没人会真正关心他是死是活,只关心他能不能使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或者他到底还钱没有,以及他是不是被打断了腿。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一种乐子。
- 说“大约”,是因为鲁迅自最后一次与孔乙己见面后,已经很久没有再见过孔乙己,但活要见人,死也得看到尸体,鲁迅二者都没有见到,因此算作是一种猜测。
- 说“的确”,是因为按照孔乙己的性格与状态,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孔乙己这样的情况,想必也是很难活下去的,饿死或者被打死也基本只是时间问题了……
- 在那个年代,死个认识的人会对别人有什么冲击,也许挺常见的吧。但这种事在作者心里一定是有冲击的。
- 可能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讽刺。
- 孔乙己,死了,然而封建的科举制度,那种封建腐朽的思想,人民的麻木不仁,却没有丝毫的变化,这可能才是鲁迅当时所痛心的吧……
- 用一种黑色幽默的笔法来描述这一平常而不忍目睹的赤裸惨剧。
- 孔乙己,他非常的穷,只能与短衣帮们一起站着喝酒,然而他却坚持穿长衫,保持着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明明是偷书,却硬要说,窃书不能偷,以维持读书人的体面。
- 而在鲁迅看来,他最为可笑的一点,虽然他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但这些学问都是没有什么用的,他完全是个社会的多余人。
11.记得少年闰土吗
- 少年时候的闰土
-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当时的闰土是多么的天真,不停的在给鲁迅描绘乡下的故事。最经典的属月下刺猹,描绘的是那么的细致,甚至让鲁迅在20年之后还能记得起来。
- 当时的闰土十岁的样子,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性子也是非常的洒脱。一举一动之间都是充满着孩子特有的童真,而我们通过鲁迅的笔尖,似乎都把自己带入了进去。
- 少年的闰土,便有着我们最珍贵的“天真”。没有阶层观念,有点生涩,只跟迅哥儿说话。会捕鸟,会讲故事,知道很大的世界。
- 闰土成年后会变得麻木
- 小说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包括生活的巨大压力,穷困潦倒的生活等等。但是,总而言之,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生活,而是在于:等级。
- 闰土变得麻木,根本的原因不是生活压垮了他,而是他全盘接受了自己作为社会底层的卑微命运。
-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当成年后的闰土在别离多年后,对成年后的迅哥儿吐出的那两个字:“老爷。”这两个字,浓缩了两个人半辈子的命运,也浓缩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 发生变化的过程
- 变化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阶层压迫——底层失去尊严——失去独立人格——辛苦麻木。
- 再艰苦的生活,再穷困的境遇,再多舛的命运,都不一定能够压垮一个人,也不一定让一个少年从天真烂漫变得辛苦麻木。
- 自古以来,兵荒马乱的时代常常有,反而会涌现出各类英雄豪杰。唯独社会等级的森严,却会导致底层的人不得不出卖尊严,奴颜婢膝。
- 因此,是阶层和阶级的压迫,才促使了闰土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才使得闰土意识不到自己和所谓的“老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最终推动他成年后转变成了最普通的底层人士。
- 从童真到麻木
- 其实从童真到麻木,基本上是每一个成年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你童真,无论是闰土也好,或者是鲁迅也罢,或者你我也是一样!
- 虽然鲁迅没有麻木,但他也失去了童真。正如他在故乡当中所写,当他见到闰土说的第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
- 接着就一时语塞了,他想告诉闰土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的故事,但是不知道被什么挡住了。
- 这里我告诉他是什么挡了,挡住的是逝去的童真。因为鲁迅看到闰土的情况后,他也清楚这个时候再去说童真有点不现实。
- 而闰土就真的完全失去了童真吗?确实失去了,但是还记着一点。当鲁迅叫他闰土哥的时候,他的脸上是惊喜和凄凉的复杂内容。惊喜的是鲁迅竟然叫自己闰土哥,凄凉的是自己配这个哥吗?
- 他自己努了努嘴,似乎也想去回应鲁迅的童真。但是现实告诉他不能,随即脸色又变得严肃起来。“老爷”两个字又把两个人拉回到了现实,只是拉回到了不是同一层次的现实。
- 即使鲁迅家道在没落,他所处的现实层次也远远的高于闰土。而就是这个高度差,让两人失去童真之后,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鲁迅变成了老爷,闰土变成得麻木。
12.卖火柴的小女孩
- 卖火柴小女孩故事
- 一根渺小的火柴,照亮不了这个开阔的世界,但是却能温暖一个小女孩的梦想。
- 在小女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感受不到寒冷和饥饿,在她的眼前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献给她。
- 但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冰冷,却不能不让我们深受震撼。除夕之夜,一个小女孩不得不走上街头,赤着脚走在雪地里。这幅不幸的剪影是那个不公平时代的最好见证。
- 我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在这里得到滋润和洗礼。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基本的美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 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的手里有那样一根火柴呢?而这个一无所有的小女孩,却用她微薄的渴望和梦想帮助了我们。
- 作者对遭遇的同情
- 通过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发表于1846年。
- 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 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 童话最终的思想升华
- 这篇童话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大年夜这个特定时间里来展开是很有深意的。
- 大年夜正是家人合家欢聚,寻欢作乐之时;而可怜的小女孩。在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孤苦伶仃流落街头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
13.怎样去评价福贵
- 福贵的故事
- 在小说的讲述中,富贵的口气一直平平淡淡,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般,而他是旁观者。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切,但他自己却没有很强烈的感情投入。
- 甚至故事里还有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富贵的讲述很直白,却很吸引人,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故事牵住,不断想知道接下来的事。
- 他做地主少爷时的放荡、颓败,现在看来只能是他人生的一段黑点。那些富有却不会珍惜的日子早如流水一去不返,只能成为脑中回忆。
- 福贵的简单介绍
- 福贵,全名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
- 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
- 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
- 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
- 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
- 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 福贵名字的含义
- “福贵”是中国农村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的因素,大多数农民追求的都在这两个字里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在一定程度是我们牛耕民族的悲哀,同时这也是福贵的一生的悲哀。
- 希望儿子既福且贵,他却偏偏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构成的悲剧命运正是福贵一生的写照。
- 余华对福贵看法
- 余华说福贵应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却好好的活着,送走了家里一个又一个亲人,一次次的经历死别,到最后只有他还勇敢的活着。
- 或者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富贵的活着到底是何种行为,他活着的意义的是什么?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 游走在死亡的边缘
- 从作品里不难看出,福贵是一个有着相当豁达心态的老者。在极其悲惨的厄运的打击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看似柔弱的福贵却一次次顶住了打击,一次次走在死亡的边缘,却又一次次跌破读者眼镜,坚强而又快乐的活了下来。
- 或许经历的太多,晚年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福贵依然善待生活,才会在遇到“我”时能在大树底下娓娓诉述,回忆他自己的一辈子。
14.宰相肚里能撑船
-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
- 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长得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
- 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王安石使了一计,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在家中。
- 入夜,他潜入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举拳就要砸门捉奸,但是就在这节骨眼上,“忍”字给他当头一棒,让他冷静下来。
- 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自己的爱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他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
- 不料,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guā)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
- 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来自一首诗
- 一晃儿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 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想到这儿她顿感无地自容。
- 可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 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 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弱冠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
- 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忍”字当头,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15.破镜重圆的故事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 到今天,元宵节习俗已经演变成以观灯、续香火、庆团圆的喜庆场面。传说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许什么愿都特别灵。
- 破镜重圆的故事就发生在元宵节。
-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妹妹乐昌公主,嫁与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婚后,两人夫唱妇随,恩爱无比。
- 可是,当时隋军压境,南陈灭亡已成不争之实。为了怕战乱夫妻离散,日后不好相认,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约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认的凭证。
- 那时通讯不发达,也没个手机、电话、网络什么的,一旦离散,人海茫茫,重逢的几率几乎为零。
- 两人约定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卖镜于街市,两镜合二为一之时,必是两人重逢之日。
- 破镜重圆让两个爱情回归故里
- 兵荒马乱之中,徐德言被隋兵赶出城外,颠沛流离,受尽战乱之苦;乐昌公主则被隋文帝送给功臣杨素做了小妾,杨素早闻乐昌公主的美貌与才情,对其宠爱有加,单独营造了一所宅院,专人侍奉。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
-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乐昌公主就派老仆拿着那半面铜镜,在闹市上叫卖,价格之高,路人无人敢问。
- 第三年元宵节,徐德言辗转来到长安,听到有人高价卖半面铜镜,顿时欣喜若狂,急忙穿过人群,来到老者面前,一见那半面铜镜,眼泪就落了下来,见镜如见人,仿佛乐昌公主就在眼前。
- 他急忙掏尽身上所有钱财,高价买下铜镜,拿出身上铜镜,果然合二为一。徐德言涕泪滂沱中,写下了“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的诗句,向老者讲述破镜故事并请求老者转告公主。
- 杨素知情后,被两人爱情感动,决定成人之美,让两人团聚回归故里。
17.范仲淹有志天下
- 范仲淹有志天下原文
-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北宋。
-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燕雀安知鸿鹄志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86412077780697603/?channel=&source=search_tab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74272125294346764/?channel=&source=search_tab
19.闻鸡起舞的典故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66732482216968741/?channel=&source=search_tab
20.孟母三迁的故事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1710141428344474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24189820718940679/?channel=&source=search_tab
21.熟能生巧的故事
63.名落孙山的故事
- “名落孙山”与叫孙山的读书人有关
- “名落孙山”是一条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名次落在了孙山的后边,是指考试没有考中的意思。
-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 在宋朝的时候,苏州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非常幽默,喜欢开玩笑,是当地有名的“滑稽才子”。
- 有一年,苏州举行乡试(相当于省一级的考试),孙山和同乡的一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乡试。
- 考完了以后,好不容易等到了公布成绩那天,考中的名单上有孙山的名字,是最后一名,而他的那个朋友却没有考中。
- 孙山回了家,而他的那个朋友因为没有考中而心里不高兴,就暂时留在了城里。没过几天,喜报到了,家乡的亲戚朋友们,都前来向孙山祝贺。
- 那个落榜的朋友的父亲也来了,不仅是为了祝贺,更是来向孙山打听一下自己儿子的情况。
- 对于这个问题孙山自然不好回答,因为如果回答得太直接:“你儿子没考中!”这样太刺激对方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也太让人下不了台。该怎么回答呢?
- 孙山自然有孙山的办法,这个“滑稽才子”,随口编了两句诗,就算是回答他那朋友的父亲了: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说
- 公布成绩的红榜上最后一名是写我孙山,而至于您的儿子嘛,那就落在我孙山的后面。孙山已经是最后一名,落在他的后面,那当然是没有被录取了。
64.胸有成竹的故事
- 胸有成竹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文同的画家。文同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细腻生动,尤其擅长画竹。
- 有一次他到一个竹林里写生,他专注地观察着竹子,琢磨着如何将它们的特点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他越看越投入,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他和这片竹林。
- 在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文同回到家中开始着手画他心中的竹子。他坐在桌前拿起笔,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那片翠绿的竹林。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挥毫。
- 文同的画技已经十分高超,但让人惊奇的是,他画出来的竹子竟然和他在竹林里看到的竹子一模一样。他的朋友和学生们看到这幅画纷纷称赞他的技艺。
-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人们开始用"胸有成竹"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 当我们说某人"胸有成竹",就是说他对自己的目标或任务有清晰明确的计划和安排,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挑战。
- 这个典故不仅仅是对文同画技的赞美,更是对他深入思考、充分准备的精神的肯定。
- 这种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重要。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学会制定计划、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够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 总之"胸有成竹"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它教导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作为现代人应该时刻牢记这个典故所蕴含的智慧,将其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