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01.探索生活原动力
- 02.如何看待自尊心
- 03.思考旅行的意义
- 04.遇事别总挣对错1
- 06.经济学机会成本
- 08.付出代价会回报1
- 09.避免费无效精力
- 10.大多数人的建议1
- 11.警惕内卷化效应1
- 12.为何间歇性自律
- 13.什么是三观不合
- 14.承认能力是有限
- 15.一年经验用十年
- 16.克服周一综合症
- 17.如何让自己有趣1
- 18.空闲时间需提升
- 19.未来需求的探索
- 20.有钱才能更任性
- 21.情商缔造领导力
- 23.生活中键盘大侠
- 24.分配读书的资源
- 25.旅行开拓视野吗1
- 26.打王者荣耀学习1
- 27.怎么去改变自己
- 28.差距来自执行力
- 29.心理承受力有限
- 30.如何看外界批评
- 31.关键时刻做选择
- 32.心态会决定视角
- 33.心态转变的力量
- 34.父母抚育的艰辛
- 35.对外人和善热情
01.探索生活原动力
- 什么是原动力
- 原动力,每件事最初开始做,一定有原因,也许是被迫,也许是主动发现需要。无论如何,回归最初一定有起点。
- 首先举几个例子:
- 1.一个人从小物质、精神生活富足,对人生满足且享受,无任何欲望追求,自然谈不上什么原动力。
- 2.一个宅男穷屌丝,整天堕落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看着高富帅赢取白富美,心生羡慕嫉妒恨“励志”要当富人,但他不但当不了富人还会更堕落。
- 3.一个情况和第一个类型相同的人,受到各种渠道的熏陶,突然想要旅游览尽世间繁华。于是他在短时间内学得一口流利英语实现了目标。
- 评价:
- 第一种人,没有欲望,有满足感(自创术语,之后详细解释),没有原动力。
- 第二种人,有欲望,没有满足感,没有原动力。
- 第三种人,有欲望,有满足感,有原动力。
- 那么答案来了,原动力来自哪?来自欲望和满足感
- 欲望:单纯的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想法。
- 满足感:有点类似正能量,从生活中积累的对人生的整体的正面评价,来自于欲望的满足,会让人爱上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 下面再说些例子对这个结论进行一些解释和拓展
- 有人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这话有不全面之处。比如心态尚不成熟的学生,班任给了巨大的学习压力,有人成绩一飞冲天,有人自甘堕落最后跳楼自杀。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很简单,压力只提供了欲望,前者是满足感富足的人,后者是满足感困乏的人。
- 原动力来自哪,这涉及到了一个循环。欲望实现才能积累满足感,有满足感才能与欲望合成原动力,驱使自己去努力进一步达成目标满足欲望再收获满足感。同样,一个人满足感困乏,只有欲望无法合成原动力,无法为目标付出努力进而无法实现欲望,就收获不到满足感,进而更没原动力。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精英很难堕落,屌丝很难逆袭,一个人所谓的“志向、意志力”也是客观环境、曾经的经历决定的。世界是唯物的,人生同样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 欲望、满足感哪个更重要?毋庸置疑是满足感,满足感是稀缺材料,欲望是几铜一个的材料。一个人上进与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满足感积累量。
- 最后给出一个药方
- 一个人本身能力很差,但欲望极强,总是制定各种超高目标计划逆袭但每每完不成,在这种环境里一直饱受煎熬。如果你是这种人,那么请你一定要仔细看,也许还有救。这种人是大类的一个,这类人满足感极差但欲望极强。由于没有满足感无法为目标付出努力,进而收获不了满足感,但强烈的无法实现的欲望还在不断腐蚀满足感,让满足感进而巨额亏欠,显然进入了之前提到的第二个死循环,这很危险。现在,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清空大脑,抑制欲望,不要让它再给自己施加压力,继续为巨额欠款做贡献。好好享受一下轻松的无目标的生活,按兴趣去做想做的事(一定是单纯想做的、享受做得事,而不是为了结果才做),为满足感还还债。如果实在没想做的事,对一切失去兴趣,那就不要宅在家里,出门看看原生态的风景。满足感还了债,有了小储蓄,可以适当释放一些小欲望,追求一些小目标,一步步走入第一个循环。
02.如何看待自尊心
- 别把自尊心当做借口
-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越是百无一用的时候,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处处都要表现出自己强大的自尊心。因为除了自尊心,有时候一无所有。
- 记得大学时做兼职去大街上发小传单,当时觉得有点放不下面子,所以拉着几个同学一起,这样就不会显得太难堪,但是也有人独立超额完成了任务,我记得当时的任务就是带别人去房产公司营业点,后来这个人进步最快,因为一个能够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看的是目标结果。
- 而我们看的是,所谓的面子,对于当时我们这些一穷二白又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过度强调自尊其实是绊脚石。太要强太敏感的自尊,其实来源于自卑。
- 拥有真本事会让人尊重
- 过分强调自尊和面子,其实是种没有见过世面的体现。因为层次越高的人,越不在乎他人眼中的面子。
- 以前有个领导,她说她刚毕业的时候,为了让大家觉得这不是个职场菜鸟,攒了好几个月工资,给自己从上到下买了一身名牌的行头,看起来特别职业。
- 但是现在她都做到公司高层了,反而穿得越来越朴素简单。和她合作的,谈笑风生的,都是一些领域很厉害的人。
- 她说,以前,需要一些名牌的东西,去撑起自己的体面,但一开口,还是因为不专业而露怯。但是,当你变得专业起来,有观点、有思想、有能力后,没有人因为你穿得不好不对而看不起你,更没有人因为你背了个几十万的包包而觉得你了不起。
- 大家尊重一个人的标准,反而是看你真正拥有的本事。因为本事越大,层次才会越高,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面子和自尊从来不完全是别人给的,而是有部分靠自己的本事赚的。
03.思考旅行的意义
- 有些人喜欢赋予意义。
- 吃个橙子说富含维C,吃个苹果说有益长寿,旅行也是如此,动不动就上升到精神层面,又是见多识广,又是洗涤灵魂。累不累?为什么不能勇敢地承认,吃东西就是因为好吃,出去玩就是因为好玩?
-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想想身边刚旅行回来的朋友就懂了,你觉得他有改变吗?心胸宽广了吗,更好沟通了吗,工作能力更强了吗?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 旅行意义并非那么大
- 一个人的改变,极少源于广阔天边的风景。它们要么源于日积月累的琐碎、磨人生活,要么源于突如其来的人生巨变。
- 一份日厮月磨的工作,一个长期磨合的伴侣,一个亲人的陡然离世,一个家庭的突生变故……相比于十天半个月的旅行,这些更能令人脱胎换骨。
- 当然,如果一个人天天在路上,一年有半年都旅居国外,思维和眼界是会区别于常人。但这不是废话吗,一个有钱又有闲,可以常年出去玩的人,能是普通人吗?
- 出去玩一趟谁不会呢
- 能改变什么呢?可以发送心情,但是质的变化的确不容易……但问题的关键出在哪呢?旅游轻松愉快,读书艰难困苦,权衡之下,还是安慰自己出去玩更涨见识吧!
- 当然不反对旅行
- 很反对把旅行这种事,扣上高大上的帽子。行万里路,原本是一件光风霁月的事。它应该是轻松的,自由的,无功利的,自内而外的愉悦和享受,而不该被赋予功利的意义,承载什么鬼灵魂升华的任务。
06.经济学机会成本
-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 一件事情的成本,并不是为了做这件事直接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做这件事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事情中,价格最贵的那个。
- 说起来有些绕,举例解释一下就清楚了。
- 你晚上去看电影,成本不仅仅是那张电影票和来回交通费,更主要的成本是,如果去看电影,那你晚上就不能做别的事情了。
- 那晚上你可能做的其他事情,其中最重要的那个,再加上电影票等费用,才是你看电影的全部成本。
- 如果那晚你本来可以和巴菲特一起吃饭聊天的,那么,你看电影的成本就很高了,高到很少有人能承受,因此,现实中,我们不会见到有人为了看电影而放弃和巴菲特共进晚餐。
- 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中,包含有“比较”的含义。
- 机会成本的概念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当我们做出决策时,我们必须考虑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这些成本可能不是直接可见的货币成本,而是包括时间、努力、资源和机会的损失。
- 理解了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概念以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就会具备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方案被否定了,被取消了,那么,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 这个替代方案,和原来那个方案相比,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
09.避免费无效精力
- 问题描述:
- 1.与淘宝商家讨价还价,为了15元的邮费是否包邮,争论了一个小时。 实际上,这个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工作,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15元。
- 2.看好了一个的手机后,为了得到更低的价格,在所有的淘宝经销商中挑来选去。犹豫了好几天,还承受着假冒的风险,就为了再便宜几百元钱。 实际上,用几百元钱,省去了这几天犹豫和风险,感觉更值得。
- 3.因为一件社会上一个舆论事件,结论模棱两可的问题,跟同事吵得很凶,不欢而散。实际上,工作的重点全然不在这里。如果我们一起聊一些重要的工作事宜,会有更大的突破。
- 聚焦你的目标
- 有段时间对名人的传记非常有兴趣,看过不少名家的传记,发现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成功人士的所有行为和精力都紧紧围绕着他们的目标,一定要聚焦你的目标才能成功。
- 聚焦就意味站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尽量放弃。最好把事情分成轻重缓急,优先完成重要事项。
- 不需要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也不需要把时间利用的一点不差,只需要减少你的目标,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到一点,专注到一处。
- 在日常工作中认清最重要的事情
- 就象你在提问中谈到几件事:
- 1.与淘宝商家讨价还价
- 2.为了便宜几百元而反复比价几天
- 3.因为一件跟你无关的热点事件而讨论很长时间。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处于自动模式下,很多行为和决策,都是按照无意识的常规方式和习惯而做出的,有些行为每天重复,几乎不需要有意识地监控他们,而不会有意识去考虑或反思这么做到底有没有道理。一旦开始了一项常规活动,就会电脑程度一样一直运行下去,直到任务完成或是被打断。
- 在每一个任务完成或中断一个任务的时间都是匆忙略过,做一些感觉很高效或让自己舒服的事情,然后就进入一种自动模式中,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浪费。
- 就象你在提问中谈到几件事:
- 可以用如何--就的方式来总结:
- 如何(再遇到什么情况、环境)--- 就(行为:如何去做)。例:
- 1.与淘宝商家讨价还价,为了15元的邮费是否包邮,争论了一个小时。
- 如果(下次在到在淘宝上买东西)就(限制在5分钟之间选择一下,直接付费)
- 2.看好了一个的手机后,为了得到更低的价格,在所有的淘宝经销商中挑来选去。犹豫了好几天,还承受着假冒的风险,就为了再便宜几百元钱。
- 如果(下次买手机、电子产品为了减少犹豫和风险)就(在官网、京东上购买)
- 3.因为一件社会上一个舆论事件,结论模棱两可的问题,跟同事吵得很凶,不欢而散。
- 如果(下次再有热点新闻)就(不在参与讨论)
10.大多数人的建议
- 先说一下背景
- 你会经常寻求他人的建议吗?或者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会经常向你寻求建议吗?你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 对于大部分问题,他也没有办法给出具体的建议。其实,这是存在于大多数人之间的普遍现象。
- 为何向别人寻求建议
- 当你需要寻求别人的建议时,那一定意味着你面临决策了。做决策就需要有选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人把选项摆在你的面前。
- 这时你就需要自己找到选项。但不管有没有选项,寻求建议本质上,是需要做决策。
- 做决策需要两件事情:信息环境,决策模型。充分、客观的信息环境,是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如果你所处的信息环境里,有严重的信息缺失,甚至信息扭曲,那你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 你其实是期待一个结论
- 很多人在寻求别人建议的时候,都只是想寻求一个确定的结论:你就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就好了。
- 有时候这会忽略了信息环境这个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信息环境是自己私有的,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就意味着,别人在信息环境缺失的情况下,不可能给你一个确定的结论。
- 什么是决策模型的建议?
- 如果是第 1 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如果是第 2 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如果是第 3 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这就是决策模型的建议。
- 这些决策模型可能并不全面。向别人寻求建议的时候,你要知道,因为信息环境不充分,你能得到的也就只会是决策模型。
- 不要期待能够直接得到结论
- 向别人寻求建议时,不要期待能够直接得到结论。对方能够给到你的,最多只是决策模型。你需要把自己的信息环境带入决策模型里,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最终决策。
- 当你做出决策之后,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为自己的决策负全责。给你建议是对方的情分,而做出决策是自己的责任。在你给别人建议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11.警惕内卷化效应
- 什么是“内卷化”
- 内卷化是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由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提出,并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
- “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指的是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
- 在职场中常见的“内卷化忙碌”
- 是一种长时间停留在没有成长的重复状态。好比一颗成熟了的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 从“内卷化”忙碌中突围
- 打破“内卷化”困境有两大出路,一是技术革新,二是对外开放。
- 对个人来说,人很容易进入一种故步自封的状态,这有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过度安逸所导致的。
- 长期处于一种很稳定、周围没什么变化的环境,也很有可能走入这种状态。因此多尝试新的事物,开启新的循环,制造机会让自己尝到甜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 生活中,我们困苦于自己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毫无进步,而且有时候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不顺畅,自己要么变得越来越压抑,要么就是自暴自弃。
- 这些状态都是“内卷化”的结果。它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的内耗,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让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 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长期以来,只会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12.为何间歇性自律
- 先说下背景
- 都知道成长没有捷径和秘诀,无非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多一点努力,多做点反人性的事,可即使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愿意持续付诸实践的人却少之又少。
- 于是,就开始了“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之路。甚至越想要自律,却越求而不得,这是为什么呢?
- 意志力式的坚持是不靠谱的
- 大部分人都有过给自己打鸡血的经历,以为逼一逼自己,就可以过上持续性自律充实的生活,但却事与愿违,惨败收场。
- 以致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律”这个词都有一种厌烦心理,坚持的勇气和信仰早已碎了一地。
- 事实上,很多人的问题和误区在于短时间内用力过猛,总是希望通过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来维持长期的马拉松式坚守。
- 想要通过意志力来达成自律,强迫自己形成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行不通的。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需要你费力地坚持,心累地持续,那往往你也坚持不了太久。
- 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 人本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喜欢做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不喜欢做让自己感觉糟糕的事情。
- 当我们要启动意志力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我们暂时违背人的本性,远离让自己的欲望以及感觉好的事情,去做那些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却“正确”的事情。
- 理性思考可以影响我们的选择,但最终,我们内在的真实感受决定了我们会去做什么。
- 比如早起这件事,对于想要开始早起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自律。而对于习惯早起的人,早起不仅毫不费劲,而且还理所应当,这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 所谓自驱,就是你顺应了内心的某种真实的感受,然后让那个感受来引导你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 自驱背后的心智模式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所谓生活方式,就应该是可持续,毫不费力。
- 一个人追求自驱,背后所隐藏的是一种“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
- 先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才会去想做些什么,之后才会有自律的行动,最后梦寐以求的东西也会随之渐渐显现。
- 人的内在定位准了,需求改变了,行动自然也就变了。而这样的行动,因为有了持续的内在刚需作驱动,所以才会变得自律而长久。
- 为你所做的事情赋予了足够的意义。而一件事情,赋予了意义,你就能够找到耐心坚持的动力。
- 当你不再依赖于意志力,当你不再追求所谓的自虐式律己,而是接纳自己,开启一种自我驱动的模式去做一件事情,那你就会找到属于你的生活节奏。
13.什么是三观不合
- 三观不合是什么
- 我们会在很多的场合,会在很多的工作环境中,听到别人讲到这个三观问题。常常没有来得及去了解一个人,或者仅仅是因为有些事情上的看法不一样,就会说到三观不合。
- 三观指的是双方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人试图用道德和意识去分析。这里我不也想去抠这几个词的意思。就拿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 什么是真正的三观不合
- 下面的一些举例不一定能够完全说明问题,但一定是真实而可见的案例,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欢迎指出……
- 你喜欢看书,他喜欢玩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你喜欢看书,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这才是三观不合。
- 你上大专要是经常去图书馆,别人经常宅在宿舍玩,这不叫三观不合。你要是被别人认为假装认真,认为经常熬夜逃课那样才算合群,这才是三观不合。
- 你喜欢去西餐厅吃牛排,他喜欢在大排档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但是他说那玩意死贵,还不好吃,说你就知道享受。这就是三观不合。
- 你喜欢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各地旅游,他就喜欢宅在家里睡懒觉或者打游戏,这不是三观不合。但是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还要花钱,而且是花钱遭罪嘛,躺在家里多舒服。这就是三观不合。
- 你喜欢挖掘别人的优点和看别人长处,他喜欢给别人挑毛病和找问题,这不是三观不合。但是他说你就知道装逼,虚伪,人更加应该“直率”。这就是三观不合。
- 你喜欢喝星巴克,他喜欢喝一块钱一瓶的矿泉水;都是喝自己喜欢的饮料,这不是三观不合。但是你喝咖啡解乏,他却觉得你一天天的就是抬着个星巴克的杯子装逼。这才是三观不合。
- 尊重别人的三观
- 简单点来说,真正的三观不合,是不尊重彼此的三观。交朋友,谈恋爱,和同事相处,不是非得一定要找和你一模一样兴趣爱好的人,但是一定要交往哪些懂得尊重你兴趣爱好的人。
- 也可以是我在这边安静的写代码,你在电脑前忘我的玩游戏,我不会鄙视你的游戏,你也偶尔会来看看我了解下我写的什么代码;
- 也可以是我晚上养成早睡的习惯,你经常熬夜到凌晨的加班,玩耍或者追剧,我不会鄙视你的作息不规律,你也不会觉得我年龄大了没有都市年轻人的特质;
- 也可以是我吃我的路边摊,你吃你的高档餐厅,我会觉得你生活很有品味,你也不会鄙视我是个穷逼青年。
- 说话让人舒服的人,是懂得尊重彼此三观的人。三观一致,并不是要求你们的兴趣喜好、思维方式完全一样,而是彼此间能够求同存异,懂得包容、理解和欣赏。
14.承认能力是有限
- 害怕自己不够意思
- 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 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做事。
- 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己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
- 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 不要对有些人大度
- 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你越大度,别人就越得寸进尺。有句话说,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反正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也没替你想过。
- 学会合理拒绝
- 人人都告诉你,做人要善良。这没什么问题,但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拒绝。不懂得拒绝的人,一次、两次,会有后来的无数次。
- 你即使把自己累死,也不会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因为对方习惯了你的顺从,你的“好心”。成全了别人,恶心了自己。滋味难受。
15.一年经验用十年
- 背景简单介绍
- 经常有职场人感叹,自己 30 岁出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却很难找工作,经常被“后辈”超越。
-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很多职场人看似有 10 年工作经验,其实只是把 1 年的工作经验用了 10 年。
- 公司一直在发展,如果员工的自我更新无法跟上公司发展,就容易被落下甚至被淘汰。
- 一年经验用 N 年的员工,有哪些特点?
- 很多职场人表面看上去经验丰富,其实只是把 1 年经验用了 N 年。
- 具体来看,这些职场人有以下 3 个特点:1.工作中思维模式固化;2.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3.自我提高内驱力较低。
- 1.工作中思维模式固化。
-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以这个为依据,规划自己以后的人生。这类员工往往缺乏长远的眼光,容易被职业生涯中的变动打得措手不及。
- 在信息爆炸时代,工作中思维模式固化带给职场人的负面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 不懂得变通就没有了差异性,不去学习新知识就失去了预测性,随时可能被学习能力强、自我塑造能力好的“后辈”反超。
- 2.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
- 帕金森鸡毛蒜皮定律提出,人们花费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和事情的重要性成反比。意思是说,我们总对小事纠缠不休,是因为我们懂这些小事;我们回避复杂问题,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问题摸不着头脑,同时又怕出丑而不敢发问。
- 很多职场人总是偏向于用大量时间来做一些无需脑力思考的活动,造成了低质量的超长时间投入,从而出现“1 年经验用 N 年”这类职场现象,也导致自己固步自封。
- 3.自我提高内驱力较低
- 自我提高内驱力较低的员工,长期以来被动成长,成长速度低于公司。
- 他们通常只是业务熟练,没有核心竞争力,与刚入职的员工相比,差距微乎其微,很容易被有能力的新人取代。
- 怎样才能不被职场“后辈”反超?
- 1.树立危机意识,保持职场敏感;2.掌握底层规律,提高认知效率;3.眼光面向未来,寻求突围成长
- A.树立危机意识,保持职场敏感
- 常年习惯于一个固定工作模式的员工,虽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但是容易在长期工作中缺失危机意识。
- 员工对外界变得不敏感,无法准确感知行业的变化,就会与工作前沿脱节,容易被新人追上。
- 你需要及时反思自己在行业中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甚至职业规划。
- 树立危机意识,定期投资自己,培养职场的敏感度,才能从容应对职场变化。
- 你可以主动为工作赋予使命和价值,定期把职业目标向更高的方向调整,进行领域深耕。在底层能力的基础上,多学习和事业目标有关的新事物,让自己的方法论持续更新,防止自己的工作思维模式固化,从而保持行业和职业的连续性。
- B.掌握底层规律,提高认知效率
- 很多老员工觉得自己学习技能的速度不如年轻人,年龄注定是职业生涯中跨不去的坎。其实这是一个认知错误。
- 大多数职场人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 你只有掌握了底层规律,提高认知效率,面对行业前景的变化,才能举一反三。
- 此外,你还要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度工作,让自己的认知升级。不断自我迭代,从而拥有跨界整合的能力。
- C.眼光面向未来,寻求突围成长
-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 你需要延迟当下的满足感,眼光面向未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市场变化。
- 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升华自身认知,接触不同的人给予自己的反馈,突围成长,才能破除被“后辈”取代的危机。
- 只有在工作之余刻意成长,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给自己充电,保持自我更新,系统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稳步增值,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6.克服周一综合症
- 先说一下背景
- 许多上班族都有这样的情况:一到周五晚上就特别开心,因为可以在家里休息两天;而一到周日的下午,心情就开始变得非常沮丧和懊恼。
- 因为第二天又要上班了;接着,周一早上提不起精神。这种情况被称为“星期一综合症”。
- 为什么会出现“星期一综合症”?
- 很多热爱工作的上班族都说自己讨厌星期一,其实他们真正讨厌的并不是星期一,而是星期一所象征的一切。
- 从学生时代开始,星期一就一直都是我们日程安排的第一天,星期五则是最后一天。
- 很多上班族都喜欢在星期五早点下班,尽快享受假期,但这个行为也无意间将更多的任务推到了周一,最后导致周一的任务更重。
- 之所以出现“星期一综合症”,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利用好周末,具体表现在周末充电不足、周末没有计划等等。
- 此外,由于每周有五个连续的工作日,星期一离下一个可以休息的日子最远,所以我们很容易对此产生消极情绪。
- 如何克服“星期一综合症”?
-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克服“星期一综合症”。
- 1.把星期五当作一周的第一天很多人一想到星期五,就会觉得很快乐、放松。与其把周五当成繁忙一周的结束,不如把它当成下一周的垫脚石。在周五就开始计划下周一的工作,等到下周一的时候再进行更好的修改。记住,伟大的周一始于周五。
- 2.用周末充电而不是恢复很多人都有周末做杂务的习惯,你可以把做杂务的工作放在工作日晚上,最好在周五结束之前做好,别让琐事占据了你的周末时间。此外,周末最好也不要工作,不然你会感觉非常累,精力枯竭,从而没有很好的精神状态迎接下一周。如果你把每件事都推到周日,就会让自己筋疲力尽,导致习惯性的倦怠。在周末,你可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一些能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比如,做瑜伽、泡热水澡、做饭、读书、打盹、画画或写作等等。
- 3.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周一当你在星期五开始做下周的工作,并在周末的两天时间里好好充电的话,你会发现周一也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一周里面普通的一天。你可以在周一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你的工作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你在全局中处于什么位置?让自己找到工作的意义,从周一的所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17.如何让自己有趣
- 为何成为有趣人
- 想要使自己具有更加独特的价值?亦或是想要让自己能摆脱千篇一律的生活色彩?无非就是想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自己对本身的态度。
-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而一个独特的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独特的心(灵魂?)。
- 读书、写字、旅游、生活——凡是你能想到提升自己什么见识、智慧这些内在东西的最终目的不都是让你给别人的感觉不一样吗?
- 换句话说就是使自己与他人不同,即为独特,即为有趣。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但又不能就这样张开翅膀拍拍走人,这样的叫隐士。
- 如何让自己有趣
- 1、经常看一些有趣的书籍或者电影,丰富自己的幽默见识,记录下一些有趣的小段子;
- 2、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段子或者有趣的情节似曾相识的地方,不经意间用上你之前看过的段子,逗别人一笑,千万要自然不要刻意;
- 3、学会逆行思维,经常说一下不按常理出牌但是却有合理的答案
- 4、故意犯错,故意说错一些常识性的成语,比如打篮球队与队相互输赢,你就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啊,这样别人会忍不住笑你,气氛会更融洽
- 5、关注点易于别人,比如有人说马上来,但是很久没来,你就说:同志,你的马是不是没吃饱,跑的这么慢?
- 6、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别人讲笑话,讲段子。
18.空闲时间需提升
- 背景介绍下
- 工作时间之余,有很多空闲时间,有许多事情可做。现在列举几件。
- 第一:健身
- 每天可以抽出一到两个小时时间,到健身房锻炼身体,不仅能强身健体,又能广交好友。不是有句话说的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 总有人说没有时间健身,但是却很少听到有人说,没有时间打游戏,或者没有时间熬夜刷新闻微博小视频。
- 第二:看书
- 看适合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这样既能提高自己专业方面的技能,又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是有一句话说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当你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那就去读书,看看别人的生活、想法,或许就可以解开你的困惑。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就能点醒你。
- 第三:学习感兴趣的技能
- 找到自己的热爱(技能)并且去学习实践到掌握不断进步实在是太重要了。真的,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 梦想不是要多高大上,而是你有自己的追求。哪怕你是在寻找追求的路上,你也不会感叹时间太多,不知道干什么。
- 第四:适当娱乐
- 陪自己的好基友出去打两把游戏,回味一下当年一起开黑的感觉,也可以加深感情,过过自己的游戏瘾。
- 第五:陪重要的人
- 重要的人,比如家人,爱人,朋友等等。在什么地方付出时间就会在哪方面有回报。
- 人的感情也是如此,陪父母聊天,陪媳妇聊天,做饭,有孩子的可以陪孩子学习,徒步,读书等。周围重要的人,感情经营好了,也为自己日后需要陪伴时打下了基础。
- 怎样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
- 一切自有你自己决定,好好利用空闲时间,它能改变一个人,如果当你去浪费这段时间,你将会发现自己一无所获。
19.未来需求的探索
- 关于未来需求感想
- 在二十多岁的年龄,压力还相对比较小,我们利用时间来冲抵我们自己的经验的不足,我们可以不在乎工作时间多长多累,或者工资多少。然而,到了三十几岁或者四十几岁,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 如果不能够及时预想以后的生活,那么我们不妨可以看看现阶段我们的榜样或者想成为的目标人群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 那么想要在未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从现在起又该怎样做呢?根据逆向法则,我们又是否能够将任务拆分,分阶段去逐步实现……
- 我发现一旦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我小杨的状态,那就是头疼!可是不思考,就怕以后会更加头疼!
- 未来需求会有那些
- 了解了我们的需求后,我们更能思考现在该怎么做……
- A.可能会有一套房子或者车子要供养,这个目前好像是个刚性需求。在我老家农村倒是很重要
- B.可能有一个或者两个小孩要抚养,甚至老婆一两年还不能工作
- C.有双方的父母四个老人要赡养,随着父母的年龄越大,自己的压力也会越大
- D.有几个朋友要护养
- E.有一些兴趣要培养
- F.要有一份能够预防疾病的资金,保证家人健康不受到威胁
- G.要买至少一分的意外保险或者家庭保险
- H.有些人还计划每年带着家人出去旅行一次……
- I.还有其他需求待定……
- 十年后价值增值多少
- 再来想想,这些不光要花金钱成本,而且还要花时间,这必然需要更多的收入。那么大概是多少才算合适呢?相信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 想想十年后的自己和现在的工作,同样的事件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吗?再去想想创造更大的价值,自己又是否具备足够多的经验和丰富的专业技能使自己的价值增值。
- 现在的自己在工作上值这个价钱,但是你的职场“身价”是否有所提高呢?根据逆向思维推论,想想自己现在该怎么做,哎,想到这里就感觉可怕。
- 假如现在的你,丧失了原来的工作或者家人遇到的疾病,只是说假如,可千万别当真,想想我们原来的生活是否可以维持下去呢。
- 往往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你有能力去应对吗?生活不是逞强就可以继续的,最后还是靠实力证明。这一点只有当你处于极度经济危机时才会深有体会……
- 人在顺境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危机在哪里?人在危机的时候,一定要想想美好的明天……如果搞反了,那么真的会很痛苦!
- 有钱不一定快乐,但是没钱会很痛苦,面对大多数的东西,钱是基础,只有有了基础,才能精力做更多的事情。
- 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 每个人都想过上好的生活,这点毋庸置疑……每个人对未来好的生活定义也不一样,所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可以呢!
- 有人说,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百分之四十是来自于自己不努力,有百分之六十是来自生活中的攀比,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还是有些道理的。
- 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这是一场几十年的长跑,所以没有必要太在意眼前的距离。
- 在你坚持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每一小步的努力不一定能够让你一定成功,但是可以让你距离目标更近一步,让你有了创建美好未来的机会!
20.有钱才能更任性
-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几个问题:
- 第一,父母生大病的时候,你能不能拿出足够的钱让他们治疗?
- 第二,孩子要上学受教育的时候,你是否能够让孩子去上好的学校?
- 第三,爱人想要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房子时,你能否爽快无任何压力地答应她?
- 第四,自己面临失业,或者创业失败,没有收入来源时,你有没有面对风险的能力?
- 你有足够多的钱,就能够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可以底气十足地跟治疗他们的医生说,放心吧,用最好的药,我有钱。
- 可以在孩子要上学的时候,可以不要愁孩子能否受到好的教育,不用为付不起学费而头疼。
- 可以在爱人想要买任何东西时,毫不犹豫地跟她说:“买啊!喜欢就买,钱够。”
- 可以让你自己每时每刻都有着安全感,就算是因为特殊原因,让你没有收入来源时,你也不用慌慌张张。
- 有钱意味着选择更多
- 有钱,意味着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做什么,而不是只能做什么。但是,倘若你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恰好没钱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结果?
- 在父母生病住院时,没钱就意味着得不到更好的治疗,甚至明明可以治疗的病情,到最后却因为没钱而放弃了,只能无力地看着父母受到病魔的折磨,却不能改变什么。
- 在孩子要上学时,没钱就意味着你只能够将他送到那种廉价的幼儿园,去凑合凑合着过,根本顾不上他在里面是否能够受到好的教育。
- 在爱人想要买一些礼物,甚至想要买一些家具时,没钱就意味着你只能很无奈地跟她说,不买了吧,我们没钱啊,钱要省点花。
- 没钱只能无能为力
- 在自己失业,丢了工作时,没钱就意味你很可能会感到没有安全感,迷茫,焦虑,会觉得生活没法过了。
- 没钱,在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四个字:无能为力。或许有人会说,你这说的也太现实了吧?但我想告诉你,这从来就不是说说,这就是现实。
- 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得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做得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在这个世界拥有选择的权利。
- 努力赚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某一天需要急用到钱的时候,能够乐观地说:“有钱真好啊。”而不是无奈地说:“有钱,就好了。”愿余生,不必因为钱而感到为难。
21.情商缔造领导力
- 先说一下背景介绍
- 所有与人相关的事故都和情绪有关,如果能够提高情商,妥善管理情绪,多数事故就可以避免。
- 同样,在职场中,管理者如果能够妥善管理情绪,也能更好地对上协作配合、对下缔造领导力。
- 管理情绪,其实就是掌控四种情绪:知道别人的情绪、管理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 知道别人的情绪
- 要想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就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要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就需要知道对方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背景、学历、行业、经验等等。
- 换位加揣摩,能够最大可能地估计出对方的情绪状态。在这里,鬼谷子思想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 鬼谷子认为,揣情摩意要在对方高兴的时候,就能够了解他的欲望,对方有了欲望,就无法隐藏他真实的性情;当对方愤怒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他的仇恨,对方有了仇恨,就无法隐藏他的真实性情。
- 管理别人的情绪
- 管理别人的情绪很难,主要的方式有:赏识对方、批评自己、传递自己积极的情绪。
- 此外,可以灵活运用鬼谷子推崇的沟通、恐惧和诱因的力量,也可以参考领导学推荐的领导者主要领导行为。
- 知道自己的情绪
- 了解自己要通过内省与照镜子,养成反思的习惯,每天对自己愉快和不愉快的经历反思:
- 为什么别人说我好?为什么别人总说我坏话?为什么别人总发火?为什么自己开心?为什么自己不开心?为什么别人乐于接近自己?为什么别人远离自己?
- 怀有一颗平常心,锻炼得职业化一些。多一些理智,少一些冲动。
- 管理自己的情绪
- 管理情绪的目的是消除不良情绪,塑造阳光心态,延长积极情绪的时间,缩短消极情绪的时间。主要方法有“操之在我”和提升情感强度。
- 另外,不要被别人的不良情绪影响,成为连锁反应的牺牲品,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其次,在使用情商进行情绪管理的时候,就需要提升情感强度。
- 情感强度指感情的承受力。情感强度足够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面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有勇气和自信解决组织中的冲突,敢于替换能力不强的人,敢于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23.生活中键盘大侠
- 先来看一下背景
- 对于键盘大侠,相信不过做过多的解释,许多人都知道。
- 来看几个案例
- 第一个案例:不知道,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一种人:如果那里发生了灾难,他们会比较明星捐款的数目,倘若有的名人捐的少或者没有捐,那么他们便会大义凛然,号召别人捐款更多。
- 有的人还想,如果自己有这么多钱,一定会捐的更多,这些键盘大侠当然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总之他们在网络上的形象永远是那么的高大上。
- 第二个案例:如果有什么明星八卦,有人失恋了,有人离婚了,他们便会把这个作为谈资,为了别人发生事情而感动或者愤怒。
- 留言评论谩骂,好像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表现的十分具有正义感,或者彰显自己关心明星的善良品行。
- 第三个案例:如果有那个明星意外过世了,或者不幸遇难了,他们会为别人而祈祷,发微博,还有的会办活动为别人祈祷,并且一定会拍照或者制作视频,因为这样发朋友圈或者微博,朋友们或者网友们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关心别人。但是倘若不发朋友圈或者微博,那么认为付出的岂不会是白费力气。他们号召大家珍惜当下,珍爱健康。
- 第四个案例:如果热点新闻报道了某国与我国的军事矛盾,他们便会十分刚强的说,坚决抵制某国货物,谈起军事来头头是道,把自己的勇气与眼界完全用语言展示了出来。甚至动辄就称“XX必有一战”,自己捐多少钱。
- 现实和网络的差距
- 然而事实时,他们许多人每个月赚的不多,有的难以保证家庭正常开支,单位同事病了,自己都舍不得花钱买点东西给别人,总是想着要是自己有钱了会怎样怎样。
- 他们许多人总是关注别人的恋爱八卦,却总是为了点小事跟爱人闹得不开心,也难以包容,却总是对别人的生活评头论足。
- 他们许多人总是号召别人珍惜健康,多运动,然而自己却总是熬夜,生活不规律,因为别人也不知道自己生活情况,所以说出那些话,可以表现自己是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 他们许多人对待矛盾,喜欢谈到武力,然而看到街上有小偷,或者有人被欺负,或者有人被车撞了,却不敢去帮助别人,因为害怕自己受到伤害,能说明这是什么问题吗。
- 网络上的大侠
- 因为说一说,表一表情怀,表现自己上进,大义凛然,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但是一旦去行动,那就得考虑后果。他们在网络中格外上进,在真实的生活里,却完全换了个样。
- 人们常将自己的错误归结于外界条件,而将别人的错误归结于内在秉性。但我们往往看见别人的缺失,却意识不到自己身上更大的缺失。
- 评价的成本太低,但其实反应的是我们失去了一种思考的能力和宽容的态度。
- 对一件事情指指点点只用花费几秒钟,但是大部分人不愿意花费精力去理解事情为什么发生,或者发生会导致出现什么问题……而是无限的指责或者议论……
24.分配读书的资源
- 阅读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
- 如果拿爬山来做比较,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
- 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观点会很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
- 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 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学习也是一样,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25.旅行开拓视野吗
- 有些人喜欢赋予意义。旅行开拓视野吗
- 吃个橙子说富含维C,吃个苹果说有益长寿,旅行也是如此,动不动就上升到精神层面,又是见多识广,又是洗涤灵魂。
- 累不累?为什么不能勇敢地承认,吃东西就是因为好吃,出去玩就是因为好玩?
- 有些人几乎每个月都要出省或出境一次,你问灵魂升华没有?怎么可能?其实有时候愚蠢和固执,跟从前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创新和迭代!
-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想想身边刚旅行回来的朋友就懂了,你觉得他有改变吗?心胸宽广了吗,更好沟通了吗,工作能力更强了吗?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 因为一个人的改变,极少源于广阔天边的风景。
- 它们要么源于日积月累的琐碎、磨人生活,要么源于突如其来的人生巨变。一份日厮月磨的工作,一个长期磨合的伴侣,一个亲人的陡然离世,一个家庭的突生变故……相比于十天半个月的旅行,这些更能令人脱胎换骨。
- 当然,如果一个人天天在路上,一年有半年都旅居国外,思维和眼界是会区别于常人。但这不是废话吗,一个有钱又有闲,可以常年出去玩的人,能是普通人吗?
- 出去玩一趟谁不会呢?能改变什么呢?可以发送心情,但是质的变化的确不容易……
- 但问题的关键出在哪呢?旅游轻松愉快,读书艰难困苦,权衡之下,还是安慰自己出去玩更涨见识吧!
- 当然不反对旅行。很反对把旅行这种事,扣上高大上的帽子。
- 行万里路,原本是一件光风霁月的事。它应该是轻松的,自由的,无功利的,自内而外的愉悦和享受,而不该被赋予功利的意义,承载什么鬼灵魂升华的任务。
26.打王者荣耀学习
- 打王者荣耀有利也有弊,下面打工充说说自己的看法。
- 你只看到我的胜利,却没有看到我日夜奋战的汗水。你有你的抉择,我有我的游戏规则。你否定我的过程颓废,我决定我的最终结果。
- 你嘲笑我不懂生活不配宅在宿舍,我可怜你总是观望。你可以无视我们的存在,我们会证明这是王者荣耀的时代。
- 目标注定是被人不解的前行,途中少不了劝说和告诫,到那又怎样,哪怕身心疲惫,也要撸的自在开心。我是王者荣耀亚瑟,我为自己代言!
- 打王者荣耀学会的东西:
- 第一,学会团结伙伴,小伙伴们一定要相互配合,这同样适合生活中;
- 第二,取得胜利的途径很多,正如每盘游戏打法不一样,选择合适的人物和技能才是最好的;
- 第三,一定要拥有技能,不能蛮干,随着不断打游戏,技能逐渐熟悉,要坚持不懈更要讲求技巧,这就是为什么华仔打不过诗禹一样,华仔时间花的很多但效果不行;
- 第四,一定要坚持,对于别人的劝说,可以听一下, 但不能动摇自己的目标,日夜奋战总会有好的结果的,保持好的状态;
- 第五,经常围成一团讨论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熟悉别人的打法,生活中也一样经常交流会进步很快!
27.怎么去改变自己
- 怎么改变自己?
- 大道至简,想要改变自己,就像学开车一样,只能通过无数次的练习,让大脑长出新的神经链接,安装一些新的程序。
- 从不运动的人,试一试开始运动;
- 从不看书学习的人,试试开始看书、学习;
- 离不开手机的人,试试放下手机;
- 无法独处的人,试一试让自己独处;
- 忙碌不停的人,试一试给自己固定的闲暇;
- 从不冥想的人,试试每天冥想;
- 从不留意大自然的人,每天都去观察一下花草树木;
- 从不真诚和投入的人,打开自己的心灵,投入到每一件事里去;
- 从不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人,赶紧发自内心地欣赏起来,赞美起来……
- 如同开车需要不断重复
- 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可以生长出无穷无尽的神经链接,大脑是目前人体最神秘、最未知的领域。人生的一切可能性,就是大脑的可能性。
- 但是这些,需要的是一个人实实在在的行为,只是一些知识和道理,大脑里是不可能长出新构造的。
- 就像是开车一样,你需要重复的、专门的练习,大脑里才会生长出新的结构,新的神经链接才能形成,才能逃出旧的程序去更新自己,产生新的欢愉。
28.差距来自执行力
- 人跟人的最大的差距,就是勇气和执行力。
- 大部分人都把问题想复杂了,都把问题弄复杂了。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其实非常简单,任何人的唯一差距就是执行力,就是你不断执行的这个勇气。没有别的东西了。
- 很多人以为认知重要,方法重要,这个重要,那个重要,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天下间就只有你的执行力最重要。
- 人需要在认知上太下功夫,更加更加需要在执行力上下功夫。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能深刻理解并觉察的。
- 因为真正转机性的东西,全部都爆发在执行力层面。只有执行力层面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其他的价值都不大。
- 即使你刚开始的执行效果极其差,非常差,你都不要担心,但只要你一直在行动在执行,极度的笃定,那么你必然的就会越来越好。你什么顶级的认知、方法、智慧其实全部都会来了。
29.心理承受力有限
-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高压和紧张的环境之中。
- 无论是职场竞争的激烈,还是人际关系的复杂,都不断考验着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 人的心理承受力有限
-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在面对持续的压力和冲突时,即使是最坚强和有能力的个体,也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 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不仅会降低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导致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
-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 其次,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心态和表现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充满负面人际关系和高压环境不仅会抑制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还会逐渐侵蚀个人的内在光芒和积极态度。
-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和热情。这种负面的转变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其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在这种背景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体需要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应对压力和冲突,保护自己免受其负面影响。
- 这包括但不限于运动、冥想、艺术创作、社交活动以及寻求心理咨询等。通过这些活动,个体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可以培养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策略,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
30.如何看外界批评
- 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评价和批评
- 人们常常展现出不同的反应方式,其中一部分人的内心异常脆弱,以至于几句轻微的负面评论就能扰乱他们的情绪,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 一句话深刻揭示了这一心理现象:“如果别人说你两句你就受不了,气的吃不好睡不好,那你得多脆弱啊!何必计较呢?
- 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有罪。思想不在一个高度,尊重就好。”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对外界评价过度敏感的问题,还启发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健康和成熟的心态来面对批评和不同的观点。
- 对心理脆弱的反思
- 首先,这句话提示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脆弱性。当外界的几句话就足以让我们失去情绪的控制,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其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信号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不稳定和脆弱。
-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别人的言论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不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而忽略了自我价值的肯定?
- 心理的脆弱不仅使个体易受外界影响,而且可能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标准,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赞赏。
- 理解和尊重差异
- “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有罪”,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即使是美德和才华也可能被误解,即使是积极的品质和努力也可能不被理解或赏识。
- 在面对不同的看法和批评时,我们应该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问题,尊重不同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反驳或感到沮丧。
- 这不是因为天鹅有何过错,而是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 因此,学会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而不是盲目改变自己以适应所有人的期待,是一种更为成熟和自信的生活方式。
31.关键时刻做选择
- 在决定性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生活似乎总在考验我们的选择能力,每一个决策都带有它自身的重量,而在某些关键的时刻,这个重量足以影响我们的整个人生轨迹。
- 踏中那关键一步,意味着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选择往往会对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轨迹。
- 把握住这些决定性时刻的能力,是决定我们未来的最重要的能力。在面对人生的关键选择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无比的压力。毕竟,选择的后果可能是极端的,既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成功,也有可能导致彻底的失败。
- 但正是这种极端性,激发了我们深思熟虑的决策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目前的利益,更要考量长远的影响。
- 关键人物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 职场上或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关系网”这个词,但其背后的含义远比表面上的互惠互利更为深刻。
- 在某种程度上,与关键人物的连接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利益交换,更是一种长期价值观、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 通过与这些人建立联系,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视野,学习到更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在个人和职业生涯中取得突破。
- 但是,与关键人物建立联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策略性地网络搭建和真诚的人际交往。
-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谁是那个能够对我们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人物”。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谁是领导者,谁是创新者,谁能为我们提供成长的机会。
- 然后,我们需要采取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这些人物接触,如参加行业会议、社交活动或通过共同的联系人建立联系。重要的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的尊重。
- 与关键人物的有效合作不仅仅是单向的获取,更是双向的价值交换。我们也需要思考自己能为对方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如何通过我们的能力和资源帮助对方实现其目标。
- 这种互利的合作关系更容易持久,也更能深化为长期的伙伴关系或友谊。
32.心态会决定视角
-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 有时候,这些外部事件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让我们感到无助和沮丧。然而,有一种力量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我们的心态。
- 心态决定视角
- 当我们用积极和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时,我们不仅会注意到更多的机会和美好,也会吸引到更多正面的能量和人际关系。
- 这种互动效应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和喜悦。
-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公,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理解和同情的心,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可能会发现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找到更为和谐的解决方案。
- 这种以理解代替指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维护和改善人际关系,也能在我们内心种下宽容和和平的种子。
- 此外,当我们以一种好奇和学习的心态去探索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常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学习的机会。
- 这种心态使我们能够从每一次经历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不断地成长和进步。生活不再是一系列待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探索之旅。
- 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和深度。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我们不仅能够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也能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33.心态转变的力量
- 当我们的心态发生变化时,看待问题的角度也随之改变。
- 比如,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就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它。
- 通过改变心态,原本看似困扰的事情也能变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如果我们以一种开放和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那么我们就更容易建立起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 这种正面的互动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还能在我们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持。心态的改变也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保持一颗学习和探索的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扩展视野,丰富经验。
- 最终,我们的心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通过积极地调整和管理自己的心态,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 有时候外部环境的改变不仅困难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
-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自己的心态、行为习惯或是思维方式,就成了寻找快乐和满足的关键。自我改变首先意味着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对“快乐”的理解。
- 快乐不总是来自于显而易见的成功和成就,更多时候,它源于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一次深入的对话、一个温暖的拥抱、或是一本好书带来的思考。
- 其次,改变自己也包括培养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希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消极情绪所吞噬。
- 此外,改变自己还涉及到行动的转变。这意味着跳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或是改变不再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习惯。
- 通过这些行动的改变,我们不仅能够为自己创造新的经历和学习机会,还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最后,自我改变也需要对自己的内在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理解。
- 通过自我反思,我们可以识别和理解驱动我们行为和情绪的深层原因,从而更有意识地选择对我们有益的行为和反应方式。
34.父母抚育的艰辛
- 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瞬间,你突然懂得了父母抚育我们的艰辛?”。
- 有人说,是“自己有了孩子的那一刻”。也有人说,是“自己挣钱还不够花,他们挣的钱一大半还用在我们身上”的时候。还有人说,是读到一句话——“你现之所以觉得容易,都是有人在承受着你的那份不容易。”
- 这世间,唯有父母的爱是一味默默付出,从来不求回报。然而,父母最大的心酸却是:有时候想要关心,却变的小心翼翼; 有时候拼尽全力,却依然满怀愧疚!
- 你是否有过因为父母的工作抬不起头
- 电视剧《幸福一家人》里的一个片段:儿子房天忆因为父亲的职业太卑微,没能在事业上拉他一把,让他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要和父亲断绝关系。
- 房天忆对着父母说:你知道医院里面有多少人实力比我还差吗? 他们就靠着自己的父母,出了门之后什么都不用怕。而我比他们还努力,就因为他们有背景。我在他们眼里永远就是个卖面老板的儿子,所以我只能忍!
- 面对儿子的责难,父亲面露愧色,眼神闪烁。最后,父亲老泪纵横,满怀歉意地向儿子深深鞠了一躬:“是爸爸没有能力,我对不起你们!”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老父亲,此时委屈得像个孩子。
- 有多少人像房天忆一样埋怨过父母的无能,帮不上自己的鸿鹄之志?又有多少人在心里数落过父母的平凡,给不了自己大富大贵的生活?
- 甚至于,父母成了很多人不愿提起、难以启齿的存在。越长大,越嫌弃父母不够有学识,不够有能力,不够有资源,不能为我们撑起一片天。
- 曾经在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提问:“你有嫌弃过父母没本事吗?”
- 有个网友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家里很困难,为了供我上学,父母日夜操劳,四处借债。我年少叛逆,后来因为一些事开始醒悟,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
- 前几天,学院搞晚会,拍视频采访家长,看着同学们谈吐不凡光鲜亮丽的父母出镜,那时候,真怕我爸妈格格不入地也出现在屏幕上。
- 但想想却很愧疚,父母虽不能给我更多,但他们把最好的给了我,我却因为面子感到自卑,心里的罪恶感无以言表。
- 视频放到最后,父母没出现,当时心里松了一口气,过后却内疚了很久很久。”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人无长进,我何以对父母。
-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嫌弃父母的平凡呢?你过得无忧无虑,不过是父母帮你扛着。所谓成长,其实就是一个发现并接受父母很平凡的过程。只愿天下子女,能尽早懂得父母身后苦、懂得父母世道难。
-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时候父母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
- 这世间,最心酸的事情,莫过于唯一真心为我们付出的人,却最怕给我们添麻烦。有时候,父母的“懂事”,只不过是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负担。
- 只愿为人儿女者,都可以快快懂事、善待父母,就像他们当初爱我们一样。我们的父母都不是圣人,有时苛责,有时情绪不好,有时观念古板,有时读书太少不懂教育。
- 但他们曾无私地在我们身上倾注了足够的爱,尽心尽力地养育我们长大。他们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已经给予了我们!
- 善待父母,这不仅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更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功课。
- 1、不埋怨父母的无能。总抱怨父母无能的人,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因为自己的无能,便只能责怪父母的无能,这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的懦弱行为。所以不要去抱怨“你应该是怎么样的父母”,而要告诉他们“我接受你给我的一切,感恩你们。”
- 2、不嫌弃父母的啰嗦。“多穿点,外面冷”“多吃点,别饿着”“下班了没有,别总吃外面的快餐,不健康”“别刷手机了,早点睡觉吧”……如果有一天,父母变得唠叨了,你一定要多些耐心。千万不要因为不耐心,让他们的爱变得卑微。
- 3、不责备父母的过错。儿女真正的贤德,不是在父母疼爱我们时孝顺父母。而是当父母疼爱我们的方式不对时,我们依然能孝顺他们。当父母老了,请你一定要记着,要像他们爱你一样去爱他们。
35.对外人和善热情
- 罗翔老师说: “如果一个人对待亲人暴躁冷漠,对外人和善热情,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孝顺,而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 1.习惯性忽略家人的优点;
- 2.被家人伤害过,也伤害过家人。
- 3.过度溺爱和照顾
- 4.压力释放,亲近之人面前可以卸下伪装
- 5.对家人期望过高
- 6.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
- 对外人友善,我们可以理解
- 我们在处理与亲人的关系时可能会显得急躁,但对待陌生人时对待外人我们却总是那么谦逊有礼,尊敬他人,因为我们知道外人不像亲人那样事事包容我们。
- 对外人,我们多数时候会将自己伪装起来,只展示最好的一面。所以,在外人眼里,我们是友善热情的。
- 对亲人横躁冷漠,不一定是不孝顺的
- 我们常常因为过分关心而变得暴躁冷漠,因为爱而无法表达,因为责任而紧绷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对待亲人时,感情错综复杂。
- 如果有人对待亲人时有些暴躁冷漠,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感,而不是轻易下结论。
- 对待亲人冷漠,总体来说,原因有以下7个。
- 1.习惯性忽略家人的优点。我们与亲人相处时间长,了解得太透彻。会时常忽略他们的优点,看到的只是缺点。当我们在这种单方面认为,是为对方好的背景下沟通的话,我们的话语传到家人耳朵里,就是在指责。
- 2.被家人伤害过,也伤害过家人。很多人在年少无知或者不经意间时,被最亲的人,毫无顾忌并肆无忌惮的伤害,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亲人会永远宽恕和原谅他们。
- 3.过度溺爱和照顾。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只会接受爱,不懂付出爱。长期的依赖会让他误以为家庭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大家都要以他为中心,与家人的交往显得冷漠和不在乎。
- 4.压力释放,认为亲近之人面前可以卸下伪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外面,装孙子装了一天了,觉得在亲近之人面前,卸下伪装,不用装好人,释放一下压力。
- 5.对家人期望过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亲人的期望过高。他们希望亲人能够更好更进步,因此在关怀和教育的过程中显得苛刻一些。有时候会被过高的期望所掩盖。
- 6.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有些人可能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解决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