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余华作品之活着
活着目录介绍
- 01.活着之故事开端
- 02.讲述的故事描述
- 03.作者对富贵看法
- 04.主要人物的介绍
- 05.创作名著的背景
- 06.富贵挥霍费家产
- 07.享乐主义中毒深
- 08.无法抗拒的命运
- 12.无可奈何去借米
- 13.刚到内心不锋利
- 14.刚柔并济特殊美
- 16.福贵名字之含义
- 18.富贵一生幸福吗
- 19.痛苦与幸福并存
- 20.时代变革的勇气
01.活着之故事开端
- 乡下收集民歌民谣
-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 回顾一个老人的一生,字语间是平静而详实的,但看到最后心里会觉得有点堵,你会愤怒会悲恸会惋惜,久久不能平静。
- 一个老者的阐述
- 在小说的讲述中,富贵的口气一直平平淡淡,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般,而他是旁观者。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切,但他自己却没有很强烈的感情投入。甚至故事里还有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富贵的讲述很直白,却很吸引人,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故事牵住,不断想知道接下来的事。他做地主少爷时的放荡、颓败,现在看来只能是他人生的一段黑点。那些富有却不会珍惜的日子早如流水一去不返,只能成为脑中回忆。
02.讲述的故事描述
- 福贵的简单介绍
- 福贵,全名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
- 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 一个个消失在面前
-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
- 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他的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
- 但没想到的是,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03.作者对富贵看法
- 余华对福贵看法
- 余华说福贵应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却好好的活着,送走了家里一个又一个亲人,一次次的经历死别,到最后只有他还勇敢的活着。或者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富贵的活着到底是何种行为,他活着的意义的是什么?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 游走在死亡的边缘
- 从作品里不难看出,福贵是一个有着相当豁达心态的老者。在极其悲惨的厄运的打击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看似柔弱的福贵却一次次顶住了打击,一次次走在死亡的边缘,却又一次次跌破读者眼镜,坚强而又快乐的活了下来。或许经历的太多,晚年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福贵依然善待生活,才会在遇到“我”时能在大树底下娓娓诉述,回忆他自己的一辈子。
- 悲痛到木讷后是洒脱
-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
04.主要人物的介绍
- 徐福贵
-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 家珍
-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没想到福贵结婚后越来越败家,越来越混账,但是家珍却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还去镇上,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在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将其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后来因为有庆的死不肯原谅春生,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春生轻生,她又激励春生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在最后,随着他的儿子,女儿的死去,生命的苦痛让这个好女人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
- 凤霞
-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从此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越来越懂事了。而后,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将她又留在了家里。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后,凤霞嫁给了二喜,生活变得好起来了,过了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后,却又死在了产床上。
- 有庆
-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责备,为了鞋子能够安好,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后来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活生生的吸死在了这里。
- 二喜
- 二喜是凤霞的丈夫,偏头,是个城里人,搬运工。二喜为人老实,为了福贵的一句话,因为要让凤霞结婚时喜庆点,花了大价钱来给凤霞撑场面。在结婚后,与凤霞很恩爱,但在凤霞死后,精神一直不好。活着都是为了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最后因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 苦根
- 二喜和凤霞的儿子,生下来母亲就死了,开始一直是二喜带着,二喜死后,福贵带着他。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有一天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可没想到,因为穷,他连豆子都是很少吃的,这一下直接撑死在了家中。
06.富贵挥霍费家产
- 追求生活的享受
- “我心想光耀祖宗也不是非我莫属,我对自己说:‘凭什么让我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去想光耀祖宗这些累人的事’。”这是在《活着》中,富贵最初追求生活享受时的心理描述。
- 家境殷实无顾虑
- 富贵最初的生活状态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家境“富贵”,没有烦恼与顾虑,凭着祖上打拼下的家产(当时还留有100多亩田地),仗着自己是“徐家唯一的香火”,肆意的挥霍,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言语侮辱教书先生,以致对富贵的评价为“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
- 夜夜流连柳巷之地,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辜负妻子家珍的真情,因家珍找富贵回家,被沉迷赌博之中的富贵一顿毒打(当时家珍怀有身孕)。与妓女一同出现在岳父的面前,以致岳父多次被气病。
- 最后一地鸡毛都没有
- 富贵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他家祖上就有良田二百亩,到了他父亲那一代都还有一百亩,他在当时就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这些恶习再多的家业也不够挥霍,富贵被人在赌场设计,一夜之间就输掉了家里所有的家业。顿时父亲被气死,妻子也被老丈人接了回去。最后最后一地鸡毛都没有……
07.享乐主义中毒深
- 错误的价值观-享乐主义
- 每次看到这一段描述,总会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富贵那般放纵的生活,直到偶然间翻阅关于西方哲学史的书籍时,发觉或许余华对此的描述重在指出一个本质问题: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享乐主义。
- “享乐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剥削阶级的极力推崇的价值观,认为寻找快乐的享受是人最本质的东西。”
- 早在魏晋时期的《列子·杨朱》中提到:“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享乐主义的雏形,主张恣情纵欲,及时享乐。想来富贵初期的生活状态就是在“个人享乐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形成了更为狭义的享乐主义——把追求肉体和感官上的快乐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的。
- 低迷无力形反差
- 由此导致富贵在家境丰裕的环境下,从未考虑生活的艰辛,一味的放纵自己去追求“低俗”的享受,丧失了人性的良知及应有的责任心(家庭成员及丈夫的责任)。
- 享乐主义导致的结局,往往是由短暂、舒适的安逸为代价,换取最终破灭性的结果。在作品中,富贵因贪赌输尽了家产,一家人陷入生活的困境,在强烈的反差下,富贵进入“低迷无力”的状态,也由此步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如何对待享乐主义
- 在今天物欲横流的诱惑下,享乐主义离我们并不遥远。看重物质因素还是生活方式上,过度的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是在人生观念上,只顾眼前一时的欢愉,说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了。
- 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处于一定的“享乐主义”影响下,可能短暂来看对人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甚至还能保持一时“欢快”的生活状态,但实际上,它却在一步步的腐蚀着我们上进、拼搏的精神,只追求眼前的快乐,无视长远的发展,面对生活的挫折不堪一击,外表“光鲜亮丽”,内在却“极为贫瘠”,在生活中浑浑噩噩……
08.无法抗拒的命运
- 找龙二求助时心态
- “我一直没去龙二家是怕自己心里发酸,我两脚一落地就住在那幢屋子里了,如今那屋子是龙二的家,你想想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这是在《活着》中,富贵家道败落后寻求龙二(赢取富贵家产的人)帮助时的心理描述。
- 思想开始觉醒
- 富贵失去享乐的凭借之后,父亲去世、妻子家珍被接走,观念思想被迫开始了转变,责任意识逐步觉醒,他知道“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了,我得养活我娘和凤霞”,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富贵的醒悟,留给他喘息的时间,不久母亲生病,富贵请医生的途中被抓壮丁打仗,回来后母亲去世,女儿凤霞“聋哑”,随后又经历了社会的一系列改革,直至亲人接连的离世。
- 纵观富贵后半生的坎坷,有不可逃避的社会因素影响,同样也有着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富贵无法改变社会的发展轨迹,同样也无力反抗命运的压迫与束缚,面对一次次的困难与考验,面对亲人的不断“离开”,他只有不停的“忍受”,在过程中他懂得命运的无常、生活不易还有生命的可贵,这使他明白更要努力坚强的活着。
- 因此,生活与命运给予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种“逆来顺受”的状态,却没有让富贵消极不堪,反而在打击之下,更为坚强、勇敢,以至于到最后富贵面对命运的层层巨浪,波澜不惊,最终只身一人与老牛为伴时,面对生死,豁达、坦然。
12.无可奈何去借米
- 去娘家借米
- 在《活着》中,富贵一家曾经历过一段极为困苦的时期。那时,全家人吃不上饭,儿子有庆以河边水充饥,女儿凤霞因为一块地瓜与王四大打出手,当时家珍已患上“软骨病”,想为整个家庭尽一份责,却无能为力。
- 就在一家人饿到不行时,家珍决定独自去城里向父亲“求助”,没让富贵陪伴,也没让孩子一同前往,在当天孤身返回家中时,带回一小袋米,全家人偷偷的吃到了一顿热乎乎的米粥。这是家珍心中的“柔”。
- 为何不让富贵一起去
- 不让富贵去,怕让父亲想起不愉快的往事,也不愿富贵跟着受委屈。不让孩子陪同,是怕孩子看到她向父亲求助(柔弱)的一面,想在孩子面前保留尊严。
- 其实,从作品的描述中来看,自从上次家珍从父亲家离开回到富贵身边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向父亲寻求过任何帮助,想来一是为了维护富贵的尊严与脸面,二也是为了不想让父亲看轻自己曾做出的选择。这是家珍性格中的“刚”。
- 柔中带刚
- 而这次家珍为了尽家庭成员的责任(为人妻、为人母),为了心中的“柔”,放弃性格中的“刚”,这种“柔”不应该称之为“软弱”,反而应该是另一种层次上的“刚强”。
-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性,渴望成为“女强人”,但是一味追求表面的“刚强”,不仅容易失去女性的优势与柔美,还很可能会让自己生活的“外强中干”。
- 当然,这并不是说女性应该柔弱,一味的柔也并非是一件好事,过度的柔,过于依赖“柔”,也很容易让自身变得脆弱,让人反感,甚至于处处被人拿捏。
- 其实,“女强人”的强,并不体现在外表,而应该是内心的强大,适当的“柔”,有时不是坏处,是智慧的体现,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尤其是在婚姻生活中,适当的柔,才能让家庭氛围更为和睦。
13.刚到内心不锋利
- 底线的恪守
- 富贵家境败落前的生活状态在上一段已经提到,因为家境优越,夜夜流连于“青楼妓院”,对于富贵的这种行为,他父亲年少时也曾如此,但富贵母亲的做法与家珍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富贵的母亲,对此的态度是默默的忍让与默许,最终只有一句安慰自己的话:“男人都是馋嘴的猫”。
- 但是家珍,却不像富贵母亲那般妥协,虽说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男女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承受着封建思想的侵蚀,对于男人的一些龌龊事,不能像如今这般“及时止损”,但家珍仍旧用自己的办法进行着“抗争”,她会花心思去敲打富贵:“那四样菜都是蔬菜,家珍做的各不相同,可吃到下面都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猪肉。”家珍的用意,是为了告诉富贵“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样的”。
- 虽然最终收效甚微,但在当时看来,这种“精神”仍旧值得赞扬,可能无法改变结果,可家珍从未真正的“妥协”,她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与原则。
- 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尽力而为
- 富贵夜夜停留在青楼与人赌博,家珍为了让富贵早点回家,别再赌博,怀有身孕的她独自从乡下走到城里去叫富贵回家,那时的富贵还没有彻底的醒悟,不仅不听家珍的劝告,反而将家珍打了一顿,让人拖了出去。
- 在那种情况下,家珍没哭没闹,她知道那样只会让外人看笑话,路过她父亲的店铺,也没有向父亲哭诉:“她看到他爹的脑袋被煤油灯的亮光映在墙上,她知道他是在清点账目。她站在那里呜呜哭了一会,就走开了。”
- 因为家珍知道这样做无用,自己无心离开富贵,只是希望他做出改变,与父亲抱怨,只会让父亲担心,横生风波,影响家庭的关系。正是家珍的坚持与态度,后期醒悟过来的富贵对当初“悔恨不已”,也因此直到最后,富贵都对家珍百般疼爱。
14.刚柔并济特殊美
- 陪富贵苦中坚持
- 在富贵初期“放纵”的生活中,当时的婚姻状态,与心中所期相差甚远,但她从未放弃这段婚姻,没放弃富贵这个人,看似柔弱,但其中的坚持是刚强。
- 富贵家境败落后,家珍从未想过离开富贵,而是陪富贵一同在困苦中坚持,这是刚强,却是在表达心中的柔情。这是家珍身上表现出的“刚柔并济”。
- 为家庭分忧
- 家珍后来患上“软骨病”,但是她从未以此为借口,放弃干活,甚至时常担忧自己会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与累赘。
- 她会在患病中,为了多挣些“工分”,暗自“逞强”去干重活,为的是承担自身的责任;她会因无法干重活(不能多挣工分)而伤心,也会因还能养活自己,为家庭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而获取自我安慰。
- 无法原谅春生
- 有庆在学校,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无良的医生害死,富贵原想找县长讨个“公道”,却因得知县长是曾经的战友春生时,无奈的忍下。春生来到富贵家看望,临走前想送给富贵家200元钱(当时是巨款),在富贵想要接受时(考虑战友情及家庭状况),被家珍强烈制止:“你儿子就值二百块?”。这是家珍第一次“动怒”,虽然知道春生并非直接“凶手”,但是在情感上仍旧无法原谅春生,更不能接受春生的钱,这是家珍的“刚”。
-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春生遭到迫害,在想要自杀前与富贵告别时,家珍在一定程度上又选择了原谅,家珍叮嘱春生:“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感情的和解,这是家珍的“柔”。
16.福贵名字之含义
- 福贵名字到寄托
- “福贵”是中国农村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的因素,大多数农民追求的都在这两个字里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在一定程度是我们牛耕民族的悲哀,同时这也是福贵的一生的悲哀。希望儿子既福且贵,他却偏偏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构成的悲剧命运正是福贵一生的写照。
18.富贵一生幸福吗
- 富贵的一生幸福吗
- 对此余华在《活着》的麦田新版自序中曾说道:“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富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富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 意大利一学生也曾问过余华类似的问题,在《活着》中极端的环境下,为什么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余华回复道:“生活和幸存是一枚分币的两面,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则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富贵的一生,没有幸福的事,但是在富贵看来,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甚至于单纯对于活着的那一段时间经历来说,都是值得珍惜、品味的事情,这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 作品中的描述
- 在作品对于富贵的人生态度,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富贵)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19.痛苦与幸福并存
- 不同阶段的想法
-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在《活着》中,富贵晚年独自哼唱的歌谣,体现了他的豁达。
- 晚年的富贵,在旁人看来是悲凉的,亲人接连离世,只有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伴,他赋予了老牛多重的意义,包括对“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等人的感情与思念。
- 白发人将黑发人
- 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 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
- 作品中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 得失乐苦并存
- 富贵一生历经磨难,但是从富贵的身上除了能感觉到时间流逝的痕迹外并没有察觉到太多苦难不堪所留下的“疤痕”,富贵与作品中其他的老人不同,没有被“困苦损坏记忆”,眼中也没有麻木与空洞,回忆往事在富贵的眼中“分不清是悲凉,还是欣慰”,或许,那是对生活与生命高度理解之后才有的状态。
- 或许对于富贵来说,从一生的经历中所得到的最大感悟是:“痛苦与幸福”本就属于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坎坷”,都能坚强并坦然的面对,并能从中细细的品味出得与失,乐与苦。
20.时代变革的勇气
- 小说的最后写到“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到来。“令人反思活着的内涵。看似悲剧化的情节实则也饱含希望,生活不容易所以更要好好活着。
- 书中情节也与历史背景结合紧密,体现社会变革对人性的摧残,我们可以看到大时代下最真实的环境。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像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充满挑战、悲喜交加,却也不会有真正的绝望;活着就有希望,就需要乐观顽强的精神和面对生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