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钱钟书作品围城
目录介绍
- 01.围城的中心思想
- 02.新版的儒林外史
- 03.故事之简单简介
- 04.几个人物细说下
- 05.全书的脉络整理
- 06.最忌空想谈事业
- 07.仰望星空脚踏地
- 09.爱情需要强定力
- 12.沟通包容都重要
- 13.为何喜欢方鸿渐
- 15.围城里面的绝望
- 16.作品表达的主题
- 17.不断的连续爬坑
01.围城的中心思想
- 书中描述了世间四种爱(情欲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无法摆脱)、人生三座城(婚姻之城、事业之城、自我之城)。
- 婚姻之城: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
- 事业之城:看似从一个城里挣扎着出来,最终陷入了另一座城的禁锢。
-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自我之城: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盲目的追求,努力活成别人期许的模样,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
- 方鸿渐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
02.新版的儒林外史
- 有人对钱老先生的《围城》有这样一段评价:“《围城》是描写知识分子最好的一部小说,可谓新《儒林外史》,但无论内容和技巧来说,《围城》较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为佳。”
- 这段评价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钱钟书老先生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的确享有盛誉,颇具盛名,如此评价它的确够格。
- 钱钟书以幽默诙谐的笔调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刻画了一批形象鲜明的旧时社会知识分子的模样,并用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人生,向我们展现了“围城”式的人生困境。
- 一提到“围城”,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这句话: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 实际上,对主人公方鸿渐而言,他的事业、爱情和婚姻都成了他的“围城”。钱钟书老先生也曾说:“方鸿渐就是一直在围城里飞翔的鸟儿,始终无法落地,也始终无法飞出围城。于他而言,人生如此,事业也是如此。”
03.故事之简单简介
-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3.1 游学欧洲
- 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
- 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3.2 回到上海
- 主人公方鸿渐到欧洲游学了四年回到了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里。因为整天无所事事,又与在邮船上认识的留学女博士苏文纨来往的过密,以及和女大学生唐小姐之间的纠葛,让岳父的家人很反感,而受到岳父家人的冷脸。
- 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
- 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绔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 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
- 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3.3 去三闾大学任教
-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
- 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
- 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 在学校任教时方鸿渐在不知不觉中又卷入了教职人员之间的个人恩怨之中,又加上小地方的人少见多怪特有的狹隘观念,致使方鸿渐陷入到私人思怨的漩涡中。
- 还有教师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方鸿渐不知所措。也包括自己对某些事情处理不当所至,所以被同事们排挤,心情总是郁郁不乐。
3.4 学校的明争暗斗
-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
- 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
- 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
- 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
- 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
- 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
- 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3.4 回到上海结婚
-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英语助敦孙柔嘉的来往过密也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使方鸿渐疲于应对。
- 加之好友赵辛楣因为流言而被迫离开,更让本来不顺心的方鸿渐无心再待下去,无奈之下与孙小姐结伴回到了上海,不久二人便结了婚。
- 婚后的生活并不平静,两个人总是因为生活上的一些锁事发生争吵。而且互相之间谁也不知道谦让,这让他对婚姻家庭非常的失望和懊恼,终于在和妻子吵嘴之后,厌烦了这样的生活,终于也导致了两个人不可避免的分手。
- 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
- 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3.5 新版儒林外史
- 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回国后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是如此。
- 这一内涵,同时还塑造了抗战时期一批或故作高深的浅陋,或貌似聪明的愚蠢,或功架十足的虚伪,或一本正经的无聊,或玲珑剔透的卑鄙的中国旧知识分子生动地艺术形象故事,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04.几个人物细说下
- 大龄剩女苏文纨
- 苏文纨家世较好,才貌俱佳。但以当时的眼光看,她年龄偏大,错过了女人出嫁的黄金年龄。苏文纨应该深知自己身上的这个硬伤,若想找到一个自己心仪、条件又特别好的如意郎君,是不太可能的。那些显赫家族的达官贵人、适婚青年,绝大多数都会娶一个年轻貌美门当户对的女子。所以苏文纨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看上去还顺眼、学历相当、家世稍弱、年龄合适的男人,作为婚姻对象。方鸿渐恰巧满足上述条件。
- 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 天真少女唐晓芙
- 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诗中“湘君”一节唱到:“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
- 她豆蔻年华,天真烂漫,不谙世事,心思单纯,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年龄稍长,风趣幽默,和蔼可亲,一表人才的方鸿渐,很容易打动无知少女的心。
- 她喜欢方鸿渐,是好感而非爱情。方鸿渐给她平淡的生活,带来丝丝惊喜,让她觉得有趣神秘激动。这种心理和小孩子等待圣诞老人送礼物是一个道理。即使没有家庭阻挠,唐晓芙和方鸿渐自由发展下去,最终也难走进婚姻殿堂。
- 世俗小女孙柔嘉
- 孙柔嘉出身一般,长相平平。在平常家庭中长大,比苏文纨、唐晓芙更懂世事,不自觉的学会了独立自强和世俗算计。她对婚姻的态度很现实。虽然也有想找一个风光男人结婚的梦想,但也深知自己的尺寸斤两。能找一个比自己略强还看得过去的男人,她就心满意足了。
- 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
- 结婚后,方鸿渐发现孙柔嘉并不如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单纯和柔弱。这也很好理解,世俗小女人知道生活艰难和市井规则,学会了一些制服男人的管用小手段。相比较而言,方鸿渐才是无知单纯小少年。
- 无害无用方鸿渐
- 很多人说方鸿渐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化身。国学不深,西学不精,传统不遵,新礼不会,善良无害,有心无用。他们小有才华,对文学艺术哲学很感兴趣,经常有独到见解、惊人之语。
- 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 但对于俗事俗物,几无所知、不屑去做。给人的感觉是怀才不遇,潦倒无为。也因如此,他们身上奇妙的产生了略有情趣、弱而不颓、自然亲近等特质。这些特质正是大龄剩女、无知少女、世俗小女所共同喜欢的。
- 方鸿渐身上有哪些吸引人的特点
- 不管是否学有所成,毕竟是在海外留过洋的,怎么也受到点西方文化的熏陶。作者笔下的方鸿渐,是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而且他机智幽默的谈吐和风度。
- 方鸿渐的优点就是,口才特好,较为健谈,而且为人善良体贴细心,与女性初次见面时尤其如此,属于暖男类型。比如,他喜欢唐晓芙,对她就充分施展了自己口才优势,并凭借真心和诚意感动了她;即使是对他并不喜欢孙柔嘉,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也多次不经意地照顾她,这让相貌平平的孙柔嘉铭记在心里。
- 就连欲望强烈身材火辣的鲍小姐都是这样被他“捕获”的。据了解,两人是在船上遇见的。方鸿渐和鲍小姐不说话,并肩踱着。一个大浪把船身晃得利害,鲍小姐也站不稳,方鸿渐勾住她腰,傍了栏杆不走,馋嘴似地吻她。胆大心细,善于把握机会,没有恋爱经历的方鸿渐能做到这个地步已属不易啊!!!“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会甜言蜜语,会逢场作戏,敢于表白,有情趣,岂能不打动少女的芳心呀。
06.最忌空想谈事业
- 方鸿渐被困在事业的围城里,屡屡碰壁,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一句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 对于一个想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而言,他的“根蒂”就是他的实力,他的才华,他的真才实学。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终会在事业里碰壁,就好像在空气中随风飘荡的尘土,无法拥有自己的安身之所。方鸿渐就是这样的尘土。
- 当初,受到老丈人周经理的资助,方鸿渐得以有机会去国外留学。然而,在国外的他,压根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在国外的四年,方鸿渐从伦敦浪到巴黎,再浪到柏林。在此期间,他换了三个大学,每次都是随便听几门课,就这样懒懒散散地熬着日子。等到口袋里没钱了,他才计划着回国。
- 为了向老爹和老丈人交差,他买了一个假的博士学位,得到了一张假的文凭。而这,就是他事业悲剧的开始,是害得他在事业围城中困顿一生的罪魁祸首。
- 一个人逃过了读书的苦,就必定要承受生活的苦。在该奋斗的日子里选择了安逸的人,最终会认识到生活的残酷。
- 方鸿渐回国后,他名义上的老丈人对他礼遇有加,为其接风洗尘,并给他安排了银行的工作。以方鸿渐的性格,不管他有没有跟周家闹掰,不管周经理赶不赶他走,他也是绝不会在这样一个职位了却余生的。
- 后来,他接受了三闾大学的邀请,去了那里当老师。他起初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希望,可是,不久后,他就发现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原本高校长应允他“教授”之位,可后来校长发现他只不过是到国外游历了一遭,并没有正儿八经的学位,最后只给了他一个副教授的位置。三闾大学的工作,与他理想中的工作相距甚远,他再次感到失望,最终不得不“败走麦城”。
- 离开三闾大学后,他在曾经的情敌赵辛楣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家小报社工作。可是,他又有了不满。在小小的报社里,每天重复着枯燥的活,他不觉感到空虚。所以,他又把工作辞了。
07.仰望星空脚踏地
- 工作上,换来换去,却总是难以让自己满意。想着未来过上精致的生活,但现实的工作却又是枯燥的。本来,他有更高的志向追求是好事,他仰望星空的精神也值得赞扬。然而,他却空有“仰望星空”的远大追求,而缺少“脚踏实地”的干劲。
- 他渴望理想的事业,然而,现实的际遇和他的能力并不能跟上他的理想。尤其是在三闾大学的经历,让他吃尽了苦头。原本的教授之位变成了副教授,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在国外游学的人,他的英文水平烂到无法想象。学生把他的英文错误一一指出,让他颜面尽失。他敏感、好面子、好高骛远,每当别人提及“文凭”的事情,他就像一只炸了毛的猫,可他却又不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去提升自己。
- 他是一个活在美好的理想中的人,他明明已经把自己困在了他的一亩三分地里,却又在渴望干一份轰轰烈烈的大事。
- 他是明显的“仰望星空”,却没有“脚踏实地”。如果当初,他认认真真地读书,踏踏实实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好好地珍惜当下,他会不会改写自己的命运?
- 人往高处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然而,在才华和能力还不足以撑起理想时,我们最好学会积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眼前事做起。不管外界如何繁华,只有自身的基础扎实,本领过硬,实力过强,我们才能守住自己应有的繁华。
09.爱情需要强定力
- 在娶妻之前,方鸿渐与三个女人有过瓜葛。一个是性感迷人、大胆开放的鲍小姐,一个是心机颇深、喜爱被人追捧的苏文纨,另一个则是方鸿渐心头的白月光唐晓芙——他真真正正喜欢过的人。可是,由于方鸿渐自身的软弱和意志不坚,他的爱情最后以惨淡收尾,不疾而终。
- 初见唐晓芙时,方鸿渐便被这个青春靓丽的女子吸引住了。在方鸿渐眼里,唐晓芙是摩登文明时代的稀罕物,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有着孩子的烂漫,又有着女人的性感,是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方鸿渐总想着在唐晓芙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可是,苏文纨强势地控制着这一切。她让众人以为方鸿渐是她的追求者,方鸿渐自己也意志不坚定,经常受苏小姐的魅惑,说些引人误会的吃醋话语。
- 方鸿渐在爱情面前是软弱的,他明明不爱苏小姐,却不敢果断地表现出来,反而责怪苏小姐将他弄得心软。
- 方鸿渐自己也明白了自身的弱点,他称自己是“道义上的懦夫”。苏小姐在等着他的正式求爱,而他却在等合适的机会来告诉苏小姐,自己并不爱她。他恨自己的心软,恨自己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
- 在他情不自禁地吻了苏文纨之后,他仓皇而逃。也正因为这件事,他明白自己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他写信告诉苏文纨,自己不爱她,他爱的人是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
- 心高气傲的苏文纨,似乎早就看破了这一切。在回国的船上时,她就看中了方鸿渐。她又怎么会允许自己的“入幕之宾”爱慕自己的表妹。所以,苏文纨把自己在回国时,看到方鸿渐与鲍小姐厮混的事情告诉了唐晓芙,并趁机踩了方鸿渐几脚。
- 虽然唐晓芙对方鸿渐有好感,也收到了他的表白信。但是,此时的方鸿渐,在唐晓芙眼里,早已经成为了逢场作戏的“情场高手”。唐晓芙是一个在爱情里很“霸道”的女子。她说:“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 方鸿渐听着心上人的一字一句,心宛如刀绞。可是,他明白,自己的爱情没了。如果当初,方鸿渐面对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能够把控住自己的欲望,不受诱惑;如果当初,方鸿渐能够果断地拒绝苏文纨,不那么摇摆不定......他的爱情,是不是就不会有如此遗憾呢?
- 可是,世上最令人悔恨的话,便是“早知当初”。在感情里,最忌讳的就是心猿意马。方鸿渐的感情里,缺少了几分真诚和几分坚定,他注定要失去“心上人”,注定要为求之不得的爱情困顿余生。
12.沟通包容都重要
- 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是方鸿渐始料未及的事情。没想到,那个曾经经历过三个女人的“情场高手”,最终却掉在了孙柔嘉的精心布局里,冲冲地掉入了婚姻的“围城”里。《围城》里说:“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 方鸿渐与孙柔嘉之间的婚姻没有爱情。但是,方鸿渐曾说过,既然这个女子费尽心机地与他在一起,那便好好过日子。他们的婚姻,本来可以相安无事。可是,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差得太多了,已经演变到了相看两厌的地步。又哪来的幸福婚姻可言?
- 婚后双方家庭矛盾不断,孙柔嘉不喜欢方家人的古板老套,但他不跟方鸿渐一起想办法解决,反而在方家人难堪后,向方鸿渐抱怨。再加上孙嘉柔亲人和仆人的挑唆以及搬弄是非,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 另外,孙柔嘉很执着地追求着现实,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她的关注点,她想要的是生存。而方鸿渐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中的人,他眼高手低,他想要的是更高的“理想”。他不管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不跟孙嘉柔商量,便直接辞去了报社的工作。
- 没有互相包容和沟通的婚姻,注定了以失败而告终。他们两最终渐行渐远,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 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究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对很多人来说,婚姻之所以是围城,那是因为夫妻双方没有共同语言,没有相互包容和相互沟通,导致了许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带来了窒息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逃离。
-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围城。只有貌合神离,没有共同语言,不懂互相尊重和沟通的夫妻,才会看到婚姻的围城。其实,我很同情方鸿渐。有时,我甚至能在他的某些方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敏感,比如爱面子。他其实并不是什么大恶之人,他有时甚至很善良正直。他人生之所以是悲剧的,是因为他太过好高骛远,太过理想化了。
- 他就像是一粒尘埃,永远在漂泊,居无定所,永远在寻找容身之处。不管是事业、爱情还是婚姻,每次经历一段不顺心之事后,他都想要逃离,他总是以一个“失败者”、“逃兵”的姿态从一座围城逃到另一座围城。他的理想是模糊不定的,并且永远在下一座“围城”。而这是一个人最忌讳的事情。
13.为何喜欢方鸿渐
- 《围城》中的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为什么都喜欢“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的方鸿渐?
- 大龄剩女苏文纨
- 苏文纨家世较好,才貌俱佳。但以当时的眼光看,她年龄偏大,错过了女人出嫁的黄金年龄。苏文纨应该深知自己身上的这个硬伤,若想找到一个自己心仪、条件又特别好的如意郎君,是不太可能的。那些显赫家族的达官贵人、适婚青年,绝大多数都会娶一个年轻貌美门当户对的女子。所以苏文纨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看上去还顺眼、学历相当、家世稍弱、年龄合适的男人,作为婚姻对象。方鸿渐恰巧满足上述条件。
- 天真少女唐晓芙
- 唐晓芙豆蔻年华,天真烂漫,不谙世事,心思单纯,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年龄稍长,风趣幽默,和蔼可亲,一表人才的方鸿渐,很容易打动无知少女的心。她喜欢方鸿渐,是好感而非爱情。方鸿渐给她平淡的生活,带来丝丝惊喜,让她觉得有趣神秘激动。这种心理和小孩子等待圣诞老人送礼物是一个道理。即使没有家庭阻挠,唐晓芙和方鸿渐自由发展下去,最终也难走进婚姻殿堂。
- 世俗小女孙柔嘉
- 孙柔嘉出身一般,长相平平。在平常家庭中长大,比苏文纨、唐晓芙更懂世事,不自觉的学会了独立自强和世俗算计。她对婚姻的态度很现实。虽然也有想找一个风光男人结婚的梦想,但也深知自己的尺寸斤两。能找一个比自己略强还看得过去的男人,她就心满意足了。结婚后,方鸿渐发现孙柔嘉并不如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单纯和柔弱。这也很好理解,世俗小女人知道生活艰难和市井规则,学会了一些制服男人的管用小手段。相比较而言,方鸿渐才是无知单纯小少年。
- 无害无用方鸿渐
- 很多人说方鸿渐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化身。国学不深,西学不精,传统不遵,新礼不会,善良无害,有心无用。他们小有才华,对文学艺术哲学很感兴趣,经常有独到见解、惊人之语。但对于俗事俗物,几无所知、不屑去做。给人的感觉是怀才不遇,潦倒无为。也因如此,他们身上奇妙的产生了略有情趣、弱而不颓、自然亲近等特质。这些特质正是大龄剩女、无知少女、世俗小女所共同喜欢的。
- 方鸿渐身上有哪些吸引人的特点
- 不管是否学有所成,毕竟是在海外留过洋的,怎么也受到点西方文化的熏陶。作者笔下的方鸿渐,是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而且他机智幽默的谈吐和风度。
- 方鸿渐的优点就是,口才特好,较为健谈,而且为人善良体贴细心,与女性初次见面时尤其如此,属于暖男类型。比如,他喜欢唐晓芙,对她就充分施展了自己口才优势,并凭借真心和诚意感动了她;即使是对他并不喜欢孙柔嘉,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也多次不经意地照顾她,这让相貌平平的孙柔嘉铭记在心里。就连欲望强烈身材火辣的鲍小姐都是这样被他“捕获”的。据了解,两人是在船上遇见的。方鸿渐和鲍小姐不说话,并肩踱着。一个大浪把船身晃得利害,鲍小姐也站不稳,方鸿渐勾住她腰,傍了栏杆不走,馋嘴似地吻她。胆大心细,善于把握机会,没有恋爱经历的方鸿渐能做到这个地步已属不易啊!!!“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 会甜言蜜语,会逢场作戏,敢于表白,有情趣,岂能不打动少女的芳心呀。
15.围城里面的绝望
-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 《围城》一书被我们现代人提取得仅剩一条婚姻格言,像新书腰封上醒目的大字。《围城》被读到薄至如此,却又广入人心,不知是该书的幸,亦或不幸。但我想钱钟书先生一片匠心,也定不是想用25万字告诉我们一条婚姻箴言。《围城》中精妙诙谐的譬喻俯拾皆是,书中人赵辛楣评价主人翁方鸿渐“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
- 该书语言表面上也看似“逢场作戏”,实则隐喻着作者情感上的睥睨慈悲,他笔下的人物或窘迫难堪、粗鄙媚俗,或虚伪遮掩、蝇营狗苟,他们都生活在作者几乎是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喻中,但被如此描述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执拗自我,活得认真,恰恰是这份认真,营筑了各自的围城,才有了大时代中个人努力下的挣扎与计较,有了群体生活中个人心理的不堪与狼狈,读者读着书中各色人物,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自然想到这围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难以突围。
- “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去向哪里?去接触一个不同的环境,新的人与事,可是为什么生活却总是在重复?“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内地,他现在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 方鸿渐最终所发的感慨让人同情又愤恨,为什么他会走入如此无奈的境地呢?民国二三十年,出身乡绅家庭的方鸿渐读大学,受人资助出国留学,得以游历欧洲,这样难得的机会是今天许多人仍羡慕不来的。但是方鸿渐却“视学问与学历如粪土”,混迹几所不同的大学,各处的学习都草草了之,最后买了个假文凭回到国内。
- 巧的是,父母包办婚姻下的女方不幸去世,方鸿渐“幸运的”有了自由选择伴侣的机会,可是他却再次失去了挚爱的唐晓芙,回国后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得益于他人的安排。他自觉人生困惑,恍如被围城施了魇力。“你不讨厌,但毫无用处”是他唯一的好友对其中肯的评价。
- 其实这样的结局在方鸿渐留学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国内大学读完后出国留学,自己深觉幸运,却对学问和学历极为轻视,觉得是游戏。参与其中的幸事却嗤之以鼻,这让人费解,也代表他个人对社会组织和既定规则的疏离,缺乏参与,所有事情中的“多余人”,瞧不起很多人和事,而无力做出改变。
- 社会的零余者是最有权力嘲笑掌有职权的人的,但是这一性格使得方鸿渐在以后的很多事情中都桎梏于一座又一座的围城,他回国后不关心国家战事,觉得那是投机的政治家才做的事情。
- 感情上虽心慕唐晓芙,面对苏文纨一步一步设计的倒追,又始终不敢拒绝。感情失败,去内地教书,看透了教授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名的较量,自己却是整个学校里最站不稳脚跟的一个,仅仅半个学期就再没有收到聘书。这就到导致了他工作认真,善良处世,却处处毫无用处,连窘迫的旅途中找寻一家旅馆的事情都办不到,一种心平气和的绝望。
16.作品表达的主题
-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封建遗老方遯翁不用说了,就是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旧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个层面则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小说中也多次点明了”围城“的含义。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了提示。
- 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 小说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隔膜,与时代结合并不紧密,我们不可能像别的小说那样通过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去考察小说的主题。虽然有评论者认为小说一上来就点明了时间──1937年,结尾也说明是1939年,整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因此描写三闾大学的明争暗斗、官场的腐朽堕落,“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这可以看作一种解读,但是有强为之说的嫌疑。作者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他并没有刻意突出时代性,阅读的时候,可以直接进入文本阅读,切忌把对小说的理解往政治和时代上靠。
- 《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他的语言体现了钱钟书作为学者的一面,虽然有的地方似乎是在故意卖弄才情,但总体而言,并不使人感到沉闷,因为许多话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时常散发出机智的锋芒,不断有新奇的比喻和警句,这一切都可以给我们的写作以有益的借鉴。
17.不断的连续爬坑
- 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我们渴望爱情,可爱情往往短暂,进而追求婚姻;我们渴望婚姻,而婚姻往往无趣,进而怀念爱情。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填满,我们永远都在追求得不到或已逝去的东西。我们多数人一生要换至少三个工作,我们多数跳槽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一辈子在爬坑,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在坑外面看着你滑稽的样子。
- 我们无时无刻的在博取人关注
- 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是我们的天性,是对归属感和认同感渴望的天性。人生之围城,就如同天意之牢笼。如果认命,就只得在不同围城之间徘徊、挣扎,如果要打破牢笼,或许不得不洞穿人性、看透世俗而坦然面对。
- 讽刺追求盲目性
- 《围城》看似是一部描写爱情的讽刺小说,而其深刻思想在于,人们对于自己追求的盲目性,以及对追求到的成功不知道去珍惜,尤其发现生活的现实与想象的虚拟相违背时,內心又产生了很大的失落与绝望。这点,在生活中是不可取的。故事结局看似悲观,但作者却在讲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既:热忱的追求应处于冷静的思考之下,因为很多事物是客观的现实存在,而不是主观的虚拟。